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用英文寫論文

2021. 6.6  Sun.

用英文寫論文

因應學術研究的國際化,包括嘗試和國際學界接軌,寫英文論文成了我學術生涯中的一部份,內心的酸甜苦辣可謂是五味雜陳。 

用英文寫論文,猶如進入球賽中,只能用不熟悉的左手和別人PK,不管是籃球、棒球、網球、羽球、乒乓球等。原本慣用右手的人,偏偏只能用左手上場比賽,這是何等的不快意、不公平,無法淋漓盡致發揮,大概只能維持六、七成的功力,可說是「駕重不熟」。 

沒有語言天份的我,快上國中才接觸到英文,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一路走來頗為辛苦。但我還是不曾放棄、也認為不該放棄,一如我在課堂上對大學生說:如果八、九十高齡長者都還孜孜不息勤學英文,二十歲不到的你們怎可輕言放棄? 

科學性論文用英文寫作固然可以理解,但人文學科、包括華人自身文化的文史哲研究似也無可幸免;直白的說是「挾洋自重」(一種「崇洋媚外」?),相當不得已。

儘管心不甘、情不願,也當成是「逆增上緣」。遊戲規則是他人訂的,只好照著既有的規定去參賽,否則就退出賽事或另起賽局,這是學術現實頗為無奈之事,只好勉為其難的接受挑戰。 

為什麼要用英文寫論文?用英文寫論文,對我而言也是某種形式的學術歷程,表面上雖屈服於「學術殖民」,但亦是一種自我訓練,包括語言轉化、精細思考等。此外,這也略為彌補身為「土博」、沒有在國外攻讀學位的缺憾。 

另一考量是「國際仲裁」,在講究國際化、全球競爭力的今天,誰的學術做得好,亦可交付國際學術刊物來定奪;雖然這裡的國際幾可說是英語世界的國際。[1] 

語言是工具,目的是為表達思想,尤其我所從事是人文性研究,非常重視精準語言的表達,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最拿手的工具作表述,自是快慰適意,只不過我還是會選擇用英文寫論文的「難行道」。 

現今各項學術指標、學術評等操之在人,其一為的是與國際平行接軌。然而希望這只是過渡時期,且不論21世紀是否是華人的世紀,衷心期待著21世紀是華語的世紀,讓洋人也體會一下用外語寫作的辛苦、乃至痛苦。 

未來十年之間,能用英文我儘可能用英文寫,繼續用著我不熟悉的「左手」和人在學術競技場上拼博;所幸場邊往往有「助手」幫忙修改、修訂,乃至重作表述,使得文章看起來得體像樣。十年之後,不管有無成績,我將回過頭來做我自己,「隨自意語」,用我熟悉的語言表達我自己的思想。 

相關文章 土博當自強 


[1] 儘管國際學界也未必客觀中立,學術現實之外還有政治現實的層面,但至少也是一種學術磨練、學術測試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