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5.28 Fri.
章節安排及主旨簡介
除導論和結論外,全書之編寫共有十個論述章節:
首先,以「神經現象學」及「冥想科學」為例,介紹近年來融合佛學觀念與方法的意識研究,並作初步的討論和評析,指出此一取徑可能的貢獻和局限。
其次,由於對上述進路未盡滿意,本研究依《阿含經》回到(初期)佛教的思想基礎,重探佛教對心意識觀點的基本立場和洞見,亦即「見心識之真實得解脫」。
第三,在掌握到佛教心意識理論的核心基調後,再放大到整個東方哲學的思想主調,試著論述東方哲學暨佛學對意識艱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之可能回應,說明佛法之心識探索乃在於解脫價值之實現。
第四,論述意識(consciousness)與良知(conscience)間的可能關係,從中看出心意識問題和道德行為(「業」)之緊密相扣,如佛法即在於心識觀修中解脫「業」的束縛。
第五,以余英時觀點來探討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指出中國經歷「軸心突破」,以「心」取代「巫」之中介功能,「心」成為一切價值之源,而奠定中國心性之學之傳統。
第六,除中國古代之「軸心突破」推高「心」之地位與重要性外,印度古代亦然;其中佛教依「五蘊非我」開展心意識之理論與實踐,依之實現解脫苦痛的目的,而這樣的佛教心理學亦具一定之現代意義。[1]
第七,再從佛教「意業」的觀點,探討心意識和道德(「業」)之密切聯繫。
第八,以「身心」問題為例,析述初期佛教心意識理論之特點及其對現今學界之可能啟發。
第九,對比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心」之理論與佛學可能的共同或相通處。
第十,以約翰•瑟爾(John R.
Searle)觀點為例,初探英語學界詮釋意識問題之局限。
本書《心識與解脫》所收錄的文章,大體上依著發表時序來安排,然這樣的章節架構大致顯示六個部份,第一章審視「當代研究」,第二章則是「古代回歸」,第三、四、五章是「擴大視域」,第六、七章是「聚焦佛學」,第八、九章則「展開對話」,第十章是牛刀小試的「分析論辯」。
*摘自拙作《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導論」,2020年11月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1] 事實上,〈試論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從余英時觀點考察起〉和〈初探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兩篇原計劃寫成同一篇(題為〈試論東方心理學之思想起源、特色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然兩文加總起來字數逾五萬字,於是拆寫成兩篇,而有中、印雙邊對比之意味,不過也因此一些行文略為重複。
另可見 2020. 4.23 Thurs. (原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