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5 Sat.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有借有還」?!
「有借有還」?!
學校寄來一封信函,告知「佛教靜思研修學院」報部申請案,教育部已原則同意,現正修訂申請書,順利的話學院會在五月之後收到立案許可,108學年可望招生。
由於招生在即,學校詢問慈濟大學部份教師到「佛教靜思研修學院」擔任教職的可能,也希望我們儘早回覆。
知道靜思學院即將順利辦學,而且是教育部立案通過的合格學校,內心自是感到高興的,而我作為慈濟志業體一員,有機會貢獻所學,自也義不容辭、傾力相助。
雖說是「借調」,暫時支援靜思學院,日後仍可回任慈濟大學。但世事多變,「借調」得出去是否真回得來也不可知,畢竟「少子化」系所重整勢所難免,屆時「無家可歸」亦為可能的結果。
如先前所說,「佛教靜思研修學院」設立,我所任職的宗教所將受到一定衝擊,招生挑戰雪上加霜;加上所裡資深老師一一離退,專任師資逐漸短缺,讓人有風雨飄搖之感。
事實上,偌大慈濟社群中,一以「宗教」為名的學術研究單位,並不為過,但礙於現實條件所困,我只有「無力回天」的感嘆。
就我個人而言,除教學外,學術研究是本務,也自認為適合在一(理論)研究為主的單位上發揮所長,在開放、自由與多元的環境中發展學術前程。
「借調」之外,「合聘」也是另一種可能,畢竟靜思學院和慈濟大學可謂「校出同門」(慈濟宗門),如此「兩校一家親」之資源共享自是理所當然。而且不只是教師之間「合聘」,諸多軟硬體設備、行政人力支援等也都可以互利互惠、合作無間。
相關文章 「靜思研修學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