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以佛學觀點回應哲學課題

2019. 1. 12  Sat.
以佛學觀點回應哲學課題
如《佛教教義學》(Buddhist Theology)一書編者還表示,西方人對佛教思想感到興趣,乃因其能解決現實人間的某些問題。[1]如同書中指說:佛教思想,其具有潛力,有利於轉化其所接觸到的文化之諸多觀點,[2]而對佛學研究的動向展開反省,使能利用佛教思想為資源來回應當今問題。[3]

目前主流的哲學社群中,東方哲學的觀點相對稀少;但此並不代表印度、中國等哲學,對倫理價值、形上與語言等問題,看法有所不及;而是東方哲學研究,長期以來較缺乏對現代性議題的回應與關注,[4]而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化、文獻資料的研究。而且,即便是從事佛教哲學之研究,亦以哲學史的研究為多;然而哲學史研究,是否即等同於哲學研究,可能就有不同看法。若能從哲學史研究,跨入哲學研究,以佛教的觀點,思索當今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等相關問題,在古籍裡尋發新義,應是可努力的方向。[5]

進而言之,佛教的諸多觀點,是佛教說出了真理,還者只是佛教內部的真理?或者,具體的說,佛教所謂的「無常.苦.空.非我(或無我)」等道理,其是否純然只是「『佛教的』真理」,而非遍一切時空、地域,屬於普世的道理?──如果佛教思想不是純粹出於情感信仰之用,或者是建構一套形而上虛玄理論或封閉系統,而是正視人間實存問題的解決之道,則以現代學術方式開展新論述似是不可少的。

  總之,佛教哲學的研究,除了傳統佛教古老典籍的考證、探究外,也要與現代思潮所關注的哲學問題接軌,以傳統佛典為資源,作為探究哲學問題的線索。換言之,從古籍中探新義,在新義中引發不同觀點之激盪,期能相互有所俾益,說明佛教之觀點並不是過時的(obsolete),而是能與時代接軌而適應不同時代。


相關文章 以哲學方法檢視佛學觀點



[1] Roger R. Jackson and John J. Makransky (eds.), Buddhist The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by Contemporary Buddhist Scholars, Richmond: Curzon Press, 1999, p.15.
[2] Ibid., p16.
[3] 英文原為"use Buddhism as a resource with which to think about contemporary problem," Ibid., p.55.
[4] 如林鎮國所說,國內的佛教思想研究,對現代性議題較缺乏深度的反省。若僅就東亞區域而言,新儒家及日本京都學派等所作出的回應,皆優於體制性佛教;體制性佛教一向輕忽哲學探討的重要性,也未能對西方的文化與思想予以嚴肅地正視與探討。可見〈東方鏡映中的現代性〉,收在《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1999):131
[5] Christian Coseru表示若要重新掘發非西方傳統之哲學探究的遺產,而不限於僅是歷史或者文本註釋上的價值,以此吸引佛教學術社群以外的人,我們就必須思考佛教知識論能否提供一基礎,分析式和建設性的參與當今哲學之論辯。Christian Coseru, “Reason and Experience in 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Steven M. Emmanuel, A Companion to Buddhist Philosophy,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13, p. 243. 當然,除佛教知識論(學)之於現今知識論的研究,同樣的佛教倫理學對當今倫理學研究亦可能有所啟發,佛教語言哲學之於現今語言哲學的研究,佛教因明學之於現今邏輯學的研究,而本書即是從佛教心意識理論思考對現今心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可能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