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10 Thurs.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性空緣起」
「性空緣起」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佛教之異於其它宗教即在於「緣起正見」的提出。以此為根本,開展出佛法不同義理系統,其中「大乘三系」可說是阿含「業感緣起」的再詮釋,而有中觀之「性空緣起」,唯識之「阿賴耶緣起」,如來藏之「真如緣起」。
「大乘三系」法義之別,乃至於相互論爭,亦關乎三種「緣起」詮解的不同。然究竟何者如實掌握「緣起」的本義、契合「緣起」的本義呢?
如果單從語句表達形式來分析,「性空緣起」在哲學上稱為「分析概念」(analytic concept),亦即從「緣起」的概念可分析出「性空」之概念(反之亦然);例如「三角形」概念本身分析可得「三個角」,從「單身漢」(bachelor)的概念本身,可以分析出或推導出「未婚男」(unmarried man)的概念。
對於「緣起」邏輯上蘊涵「空性」,反之亦復如是,牟宗三即持此看法。牟宗三即藉由分析(analytic)及綜合(synthetic)兩種分類來解釋「緣起(生)」與「性空」,如《佛性與般若》說:「如果以「緣生」為大前題,就緣生之為緣生而不增不減,則由緣生即可分析地至那「緣起性空」一通則,而「緣起性空」一語本身亦是分析語:由緣生分析地即知無自性,由無自性分析地即可知緣生。故「緣生無性」非綜和語。」意即從「緣生」不增不減作分析,可得「緣起性空」之通則,從「緣生」分析出「無自性」,而「無自性」又可分析出「緣生」;可知兩者是一致的、同等意義的,從其一可分析出另一。[1]
相較於「緣起」與「性空」之相等相通,「阿賴耶」、「如來藏」或「真如」的概念本身未必直接相通於「緣起」概念,亦即未必可從「阿賴耶」、「如來藏」或「真如」等概念分析出「緣起」概念,而以一種「形容詞」(賓詞predicate)方式來形描繪「緣起」,標示出何種「緣起」或「緣起」特色之所在。如此,相對於「分析概念」,「阿賴耶緣起」、「真如緣起」等在哲學上可稱為「綜合概念」(synthetic concept)。
唯識之「阿賴耶緣起」又稱「自性緣起」,如來藏之「真如緣起」又稱為「如來藏緣起」,最著名的是華嚴的「法界緣起」;這些相較於「性空緣起」之分析概念、分析命題,更像是綜合概念、綜合命題。而且除「性空緣起」外,餘者皆可作為「自性緣起」,存在著形上學的本體預設,「空」、「有」之間的紛爭或也在此(「空有之爭」)。
「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並沒有對於「緣起」多添加什麼,而只是換個方式,如實呈顯「緣起」之本義。相對的,我們未必能說「阿賴耶」即「緣起」、「法界」即「緣起」等,一旦以「阿賴耶」、「如來藏」、「法界」等來形容或說明「緣起」,似已增添新的認識了(「添油加醋」)。
如此,何者如實掌握「緣起」的本義、契合「緣起」的本義,似已不證自明了。[2]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林居士,請問您有臉書嗎,巧合之下拜讀了您的幾篇短文,自由揮灑,見解精闢。各宗門佛弟子各有所長,對法的理解,角度未必相同,然相互討論是人生一樂事也。
回覆刪除請問您有臉書嗎?
謝謝指教!末學臉書如下, 只不過不那麼活躍:
刪除https://www.facebook.com/kent.lin.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