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無明」無所不在

2019. 5.29  Wed.

「無明」無所不在

「十二因緣」以「無明」為首支,「無明」緣「行」而後有其它十支之牽繫流轉;依「傳遞律」來看,既然是一個牽引著一個,可以說任何一支都有「無明」存在,除行、識外,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皆有「無明」的因子或影子,如此可說「無明」緣六入、「無明」緣觸、受、愛、取、有等。

 

此,整個「十二因緣」可以簡化「惑業苦」三支,意即無明(惑)造作惡業,惡業感受苦果。而且相對於「流轉門」來說,也有所謂「還滅門」——滅苦有賴於淨業,一旦業盡情空,無明之惑即斷破(斷惑)。

 

「無明」是生死根本,既是根本,若要解脫生死就必須「斬草除根」。一如《雜阿含經》第77說:「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復更生。」以及《雜阿含經》第566亦云:「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未來世滅不起法。如是,受………………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

 

阿羅漢之漏盡解脫即在於捨斷欲貪的執取,而欲貪的背後又是無明惑業的發趨使;以無明與貪愛為父為母(「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而有生死之流轉,相對的無明、愛染才有實現解脫之可能

 

總之,「無明」於身心無所不在,任何的身心活動都可以看到「無明」的影子,除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念念分明,在明覺狀態中生活,否則一「失念」,「無明」隨即「乘虛而入」,「不知不覺」中下了苦痛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