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信仰的中道

2021. 5.26  Wed.

信仰的中道

信仰需要信心,但切忌過度信心,過度信心是一種迷失,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基本教義派,甚至成了極端份子、恐佈主義。 

信仰給人信心,信心產生力量,然而從信仰而來的力量,應當是柔和的、謙卑的、低下的,而不是傲慢、自滿和高調。 

信仰教人的是內歛含蓄,而不是外放侵略。信仰固然把一個人心境從俗世中拉拔出來,但卻不是高高在上,反而是樂在付出、樂為眾生牛馬。 

偶看到一些虔誠的信仰者,不自覺帶給人壓迫,然真正的信仰是開放、開明的,入世而處眾的,總是以他人為主、以利他為中心,例如大乘佛法的菩薩修行,不只是中道的信仰,亦也是信仰的中道。 

事實上,信仰之力量以及因力量所顯示的信仰,當是樂於接受自己錯誤的可能,包括自身信仰的錯誤。正因為有信仰,所以不怕有錯、不怕出錯,其中之弔詭性和辨證性要適切掌握,而這可說是「中觀」精神,敢於自我挑戰、自我批判及自我否定。 

「信行人」之虔敬篤實,固然令人感佩,但有時因信仰的獨斷讓人望而生畏。凡事過猶不及,信而不要太信,信而不至於太過執著、太過強求,或才是走上正確信仰之路。

小詩(1350)~(1353)

2021. 5.25  Tues.

1353

虛空獨白

不需要花的增添

他就是他

但期盼雪中溫暖

他奉獻他

 

廣大田地裡的小小園丁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以此天空相遇因緣

冥冥中會心的微笑

 

1352

文章點線面

點──

想到的都記錄下來

線──

每一點都串連起來

面──

線拼湊面浮現出來

 

1351

心若止靜

詩自顯境

詩心即禪心

 

1350

  如一盞燈

看清真實世界

  如一枝筆

寫下美麗心靈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研究價值」

2021. 5.24  Mon.

跟研究生談「研究價值」

論文究竟該寫什麼主題、研究題材的選定,乃從事研究工作所面對的第一個挑戰。然而想做什麼研究,以及什麼才是值得研究的,乃是不同問題;倘若再考量到能力所及,對自己有利、專長所在的研究,那又是另一層面的問題。 

自己想做的研究,同時又有能力研究,且又是值得研究,如此「三合一」的選題,自然而然是最好的。 

值不值得研究,固然有一定的主觀性,然而一般所說「研究價值」即在於此;或者所謂的「研究重要性」,即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才研究之。或可以這樣說,「研究價值」關乎實際問題的解除和解決,問題愈是有意義(significent)、愈是急迫,愈是值得作研究、愈具有「研究價值」。 

如以生醫領域為例,這一、兩年來新冠病毒(Covid-19)襲捲全球,舉世漫延、局勢混亂,變種病毒一波接著一波,任何關乎新冠疫情的「解方」,不管是疫苗研發、疫情防制、疾病治療乃至試劑檢測等,凡有助於疫情追蹤、掌握、控管和杜絕等,皆是至關緊要的研究,將為當今人類災難作出重大貢獻,因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貢獻」。 

任何一領域都有其重要的研究問題,許多前沿性待開發的拓荒主題,就看何者能洞燭機先,找到好問題、重要的問題。如此,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找尋好問題、問對問題為初始,順利踏出研究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 找到好問題

我的繼承與追隨

2021. 5.23  Sun.

我的繼承與追隨

一個佛弟子的信仰、知見與修行,無庸置疑當是以佛陀、以三寶為依歸,然在現實人間的實踐指引,仍不免另有人格典範作為參照指引。 

就個人的認知和定位來說,我是繼承印順導師、追隨證嚴上人;意即在佛法觀念、思想上深受印順導師佛法思想的啟迪啟蒙,也在入世關懷層面,深受證嚴上人慈心悲願的精神感召,身處慈濟中、參與淨化人心的菩薩志業。 

印順、證嚴兩位僧人之師徒情誼及信念傳承,自不在話下,在「人間佛教」大傘之下,同屬一個修行路數,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路數,而我也願順著此路數前行。 

每一個今生的緣份,可能都是好幾世所締結的;除前世今生外,還要常常想到來生。在盡未來際的生命長河中,無數的下輩子、下下輩子乘願再來時,生長在哪個環境、遇到什麼樣的人,亦皆為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也因此,有一方向的依循依止是好的,時時憶念自身的繼承與追隨,所屬的師承與師門,如是「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串連起累世累劫的夙願、師生緣,浩蕩赴前程。 

相關文章 「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小詩(1346)~(1349)

2021. 5.22  Sat.

1349

科學與藝術

藝術重於想像

科學強調分析

分析的藝術不美

想像的科學不真

 

1348

科學之眼

分析而解構

藝術之眼

想像而建構

都只是眼

所見即是、即不是

 

1347

「幻覺」是幻

「錯覺」有錯

既幻不是實

既錯不會對

「覺」如其然存在

存在非實在!

 

1346

識顯現而有

假有非實有

眾生貪愛求

處處足跡留

生死中轉流

防疫力即國力

2021. 5.21  Fri.

防疫力即國力

以往各國政府之執政,無不重視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從此等面向來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 

然而,在病毒環伺、無孔不入的時代,防疫也成了測試國力的一環。事實上不只疫病防制,更廣泛而言,因應天災人禍不斷的世界,如何全面性作有效的減災、防災、備災、救災等,都表現一個國家的整體國力。 

小小病毒防制得宜,國力才可能強大,防疫力亦成為決戰點,而防疫亦涉及到公共意識、公民素養,否則「害群之馬」從中作梗,一旦疫情擴散全盤失控,不只民眾身陷水深火熱,主政者亦焦頭爛額。 

是以新冠病毒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國際觀,重新調整所謂大國或強國的定位。雖然新冠病毒被懷疑是刻意散佈的「陰謀」,旨在重新洗牌世界局勢,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陰謀」是損人不利己,終究仍會反撲到自己身上。 

而今既發生了就只有面對,畢竟病毒沒有國籍地域、不分種族文化,乃是全人類的挑戰、全球性的浩劫。 

「時窮節乃見」,這句話用在災情嚴竣、染疫頻傳的此刻亦復如是。從嚴密的防範、乃至根除,看出執政之成敗及國民之優劣,也因此病毒肆虐正考驗著民眾素養與政府能力,只有「全民一心」、「同島一命」嚴陣以待,台灣才可能恢復過往的榮景。

刊於 新頭殼

著眼於佛教根本法義

2021. 5.20  Thurs.

著眼於佛教根本法義

  本書心識與解脫》主要著眼於佛教根本(或基本)思想來回應現今心意識課題,而避免陷於各學派複雜爭議中,試著以簡明的觀念進行詮釋。換言之,本書重視佛教之共通法義,雖不是全部,但至少可以視為是基礎。或許會問:佛教的唯識學談八識,一般人最多只講到六識,為什麼不以唯識學來討論意識呢?誠然,唯識學對心意識細緻而深入的解釋、解析,確有見人所未見之處(而有其特色),但有三點或要一併考量:

  第一、唯識學析述固然鞭辟入裡,相形之下也更加繁複細瑣,各經論說法本身未必一致,究竟該以何者為據?如此多方斟酌比較,主要仍限於佛學內部的討論,而難以對外溝通交流(甚成一封閉的哲學系統)。

  第二、如果連六識都未必能談得清楚明確,又如何能進談八識以及唯識學中諸多專有名相?論及八識、以八識說為中心,更易於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尤其唯物論者已未必承認心意識之實存,更不用說末那識、阿賴耶識等。相對的,在可能、可行的範圍內先對六識有深刻掌握,或許才是務實的第一步。

  第三、唯識學派的八識說未必被其它學派(如中觀學派[1]、南傳上座部佛教等)所廣泛接受,如此佛教觀點的反思回應,似只能限定在某宗派的立場,而未必代表全體佛教的共識。

  可知,進至第八識、第九識、如來藏等的討論,雖可能談得深、談得細密,但也談得玄、談得繁瑣,不易達成普遍認知,有時甚只能訴諸信仰。況且,唯識、唯心傾向在初期佛教既是如此,故亦可直接以六識來回應,六識結構本身就顯示別具特色的心意識理論,足以解釋我們何以虛妄的認知這個世界。[2]或許,如中古世紀的唯名論(nominalism)立場,依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所說:「除非必要,存在不需增多」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為了減少概念上的過剩與負擔,以六識為主的討論仍有相當大的優點,而這和中觀學的「假名」思想應是契合的。  

  總之,就「跨文化」對比研究而言,不免要著眼於整體大義和思想主調,本書即重於佛教的根本法義,以阿含教典為基礎(並參酌中觀思想等)來展開多元對話,也相信這樣「基源式」進路,已足以呈顯佛教思想的特點。[3]

*摘自拙作《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導論」,202011月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1] 如達賴喇嘛所說,中觀學派認為六識已足夠涵蓋意識的所有變化與範圍,因此反對八識的主張,中觀學派尤其反對某些第八識中有關「基礎意識」(foundational consciousness),以及第八識所謂「我」的真常論暗示。可見達賴喇嘛《相對世界的美麗》,頁137

[2] 可見釋仁宥,《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臺北:法鼓文化,2015),頁15

[3] 此來自於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的啟發,勞氏認為「基源問題」是一個哲學家或學派思想理論,對一問題的回應,一旦找到了此問題,即可以掌握其理論的總脈絡。詳見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3),頁15-17 

小詩(1342)~(1345)

 2021. 5.19  Wed.

1345

用呼吸拉開距離

活在解脫裡

與世隔絕!

 

用呼吸擁抱世界

活在眾生裡

與苦同行!

 

1344

放下才能解脫

「歇即菩提」

放下亦要放下

「空亦復空」….

 

1343

觀息於鼻

心靈明淨純一

通氣於腹

身體飽滿有力

 

1342

一切煩惱

俗情的欲求太多

聖道的關懷太少!

 

所見者深

所謀者大

私我不再是什麼

鬆緊之間

 2021. 5.18  Tues.

鬆緊之間

或許是因為性格使然,某種程度完美主義性格,我常常把自己逼得很緊,有時放鬆不下來;然而無法放鬆,思路就難以活絡,因緊而阻塞。 

近來較大的心得體會就是學會放鬆,愈是「緊要」關頭、愈慎重其事,愈是要學習放鬆,自然而然、順其自然。 

以往面對群體,包括上台講課,不自覺的緊張起來,但把放鬆時時放在心底,就感覺到自己的進步。 

然而光是心境上、心情上的放鬆還是不夠,還包括身體放鬆;尤其我長年思考、寫作都是緊繃的,長年下來對身體都是一種勞損。 

相對而言,過於放鬆對身體也未必是件好事,如放鬆而鬆懈、懈怠,也有不少負作用,如不自覺的彎腰駝背,久而久之姿勢不良,對脊椎也是一大傷害,如何自然放鬆的抬頭挺胸,仍要多方揣摩得其環中。 

鬆緊之間的平衡是維繫身心和諧的重要因素,太鬆太緊都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情理的兩面

2021. 5.17  Mon.

情理的兩面

人有理性和感性的兩面,情感不分彼此,把人與人連結在一起,理智明斷人我,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與個體性。理智和情感同屬於每個人的一部份,既分又合、不分不合,維持某種「中道」的平衡。 

理智精神的表現於科學,科學強調分析,科學之眼因分析而解構;相對的,情感的抒發而有藝術的展現形式,藝術重於想像,藝術之眼因想像而建構。因此理智與情感除分合有別外,亦大致有分析與想像、解構和建構之異。 

感性與理性所顯現的藝術與科學,可說各有所司,是以分析的藝術不美,想像的科學不真,美和真都是在感性與理性之特定心境下所追求的。然而,作為一完整的人,講究情理平衡,既要能以理說之、也要能以情動之。 

順應人世間常俗認知,人際之間的互動往來,世俗諦所重大致是情感面向;然而「理來情無存」,為了諸法實相的揭示,超越凡俗的有限認知,而有第一義諦真理的顯發。 

世俗諦之假名安立重於建構,勝義諦之空無自性則強調解構,有所立亦有所破;而不管建構或解構,都是為了即世間而出世間,唯有立破無礙才得以真俗圓融。 

總之,人之情、理兩面得以有諸多延伸,在此聯想到藝術與科學的世間知能區分,就佛法上或有俗諦與真諦之二諦;然以上都只是玄思奇想的片斷囈語,仍待更深入、周延的思考。

小詩(1338)~(1341)防疫四首

2021. 5.16  Sun.

1341

病毒肆虐

病毒散播於無形中

如煙霧般瀰漫

一吸入就完蛋!

 

氣體交換

毒素亂竄

疫情成串

苦痛不斷

 

1340

永劫輪轉

業造得太多

罪犯得太重

為了停止這一切

只好下重手

重手是毒手

直到罪業止息的一天!

 

1339

防疫第一

疫災來勢洶洶

大小福德誰將染得?

防與不防之間

躲過與躲不過

 

1338

捍衛呼吸

呼吸非天經地義

呼吸是健康所有

病毒的存在剝奪呼吸

防疫的任務守護呼吸

有呼吸、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