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 20 Sun.
不為五斗米折腰
史書中描述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的風骨,其中的「五斗米」是晉代縣令的俸祿,這究竟是多少,現在恐難以得知,但陶潛不願為薪俸而屈身於人,確是值得敬仰的。
如陶淵明在詩文中表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他著名的<歸去來兮>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寫成的。
但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代表不需要養家活口,而既然還是要吃飯,依舊仍需工作,只是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來圖得溫飽。
他們認為呼吸才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而如果能改變以及強化我們的呼吸方式,則對食物的依賴將會減少。
「辟穀」對道家而言並不陌生,如《莊子∙逍遙遊》中即曾記載神人可「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亦即不吃東西,只呼吸和喝水就可以存活。
而如果人真可以不吃且活得很健康,這不只是對現代醫學是一大挑戰,人類很多問題亦一併解決;如陶淵明也不需要折腰了,不需為口腹自役,因為根本不需五斗米,乃至半斗米。
人如果可以少吃或不吃,將可以減少許多的紛爭和痛苦,如我們為了三餐而拼死拼活,不時與人競逐爭鬥,帶來諸多煩惱。相對的,若不需半斗米,則不用辛苦工作,爭奪也失去意義。
總之,倘若人的欲望愈少、愈小,就愈能活得有尊嚴。可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還不夠,而是最好讓自己不需這五斗米;既然不需五斗米,也沒有所謂折腰的問題。
總之,倘若人的欲望愈少、愈小,就愈能活得有尊嚴。可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還不夠,而是最好讓自己不需這五斗米;既然不需五斗米,也沒有所謂折腰的問題。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