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千古艱難唯一死

2016.3.5  Sat. 
千古艱難唯一死
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然而面對死亡,每個人態度不一。例如死囚走向刑場的最後一刻,有的神態自若,瀟灑坦蕩,有的卻滿臉驚慌,舉步維艱。這都可看出心理調適和接受程度如何。

人為什麼會怕死,不外有三個原因:第一、擁有的即將要失去;第二、死後的世界未知;第三、死亡過程中所可能伴隨而來的疼痛或痛苦。

而有信仰的人,大概較能坦然面對死亡:一者隨時做好放下的準備;二者可預想未來的世界(心思寄望來世的美好);三者尋求信仰的慰藉而減輕身苦帶來的心苦。

事實上,就佛教而言,「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如慧開法師所言。所謂的「連續函數」之「連續」,意味著生命是綿延不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著,而「函數」是你的行為(即「業」)都會導致一個結果,有一input必帶來一個output,人要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

雖然古希臘哲人伊比鳩魯所言: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當我們還活著時,死亡還未來到,所以不用怕死;在我們死掉後,我們也不存在,亦不用怕死。但死亡終將面對,如何「善終」成為人生一大課題。

佛教說「善終」是人生一大福報,死亡也需要練習的。例如透過「無常觀」來準備死亡的到來,同時也藉「念死」來思惟「無常」──如普賢警鐘偈所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人因為憶死、念死才知道生命的無價,才知道要把握當下,珍惜擁有,因失去而覺得寶貴。相反的,如果每個人萬壽無彊,生命可恣意揮霍浪費,那又什麼好珍視的呢?

好好珍惜活著的時候、健康的時候,「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等到該走的那一刻,了無牽掛的撒手離開,這或是面對死亡的合宜心態。

2016.3.8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