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 24 Thurs.
士志於道
最近翻讀余英時論述古今中外「知識人」(「士」intellectual)的文章,頗獲啟發。
中國古代讀書人即是修道人,如孔子說「士志於道」、孟子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甚至這樣的「士」,相當於大乘佛法所說的「菩薩」,如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也以「尚志」來說明「士」的角色扮演,傳達出濃厚的理想性格和入世情懷。
余英時對「士」的反思頗深,寫了不少文章,如《士與中國文化》、《知識人與中國文化價值》等,這對於現今的知識份子(特別是人文學者)具有一定的意義。
我想正因為余英時深究「士」的內涵,所以對於讀書人的立身行事,有一番自我期許及定位,故可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到溫文儒雅的君子之風。就有學者認為余英時就是他自己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他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點。
他的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如認為讀書人一方面不能被名利所惑,另一方面要保持對社會的關懷。
恰好最近新聞報導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女兒是浩鼎大股東,被認為有圖利自家之嫌;人在國外的翁院長書面承認思慮有欠周全,並表達歉疚之意。我想作為一個最高學術機構的首長,動見觀瞻,雖然未必違法,但仍當以更高道德標準自我要求。
翁院長是優秀科學家,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備受肯定,被認為是台灣現今最有潛力拿諾貝爾獎的人(之一)。他既已致歉,或應寬容以待,否則以學術以外的緣由(如政治)折損之,或也是台灣的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