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食存五觀

2016.3.4  Fri.
食存五觀
古人說:「氣滿不思食」,即練氣練得好的人,精氣飽足,不需要太多食物,此時飲食反而會破壞氣感;相對的,因為氣不充足,故需要透過食物來補氣(也就是補充能量)。

氣與食物之間似乎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即食物和氣既相互補足,但又同時抗衡。如透過食物補充精氣,同時又藉由精氣來消化食物──食物生成氣、氣消化食物,此是所謂的「相生」。

相反的,食物也會使氣的流通停滯,如食物進入消化系統,氣的能量集中在腸胃蠕動,所以吃完飯後易感昏沈(相對於此,適度的饑餓能使心志清醒);可知氣既可取代食物(如「辟穀食氣」),食物亦可取代、消粍氣,這可說是「相剋」的一面。

若真能做到「氣滿不思食」,就佛法來說大概已是色界和無色界天的眾生,特別是無色界的眾生能做到「禪悅為食」的境界,以禪定的喜樂來當作食物,支撐生命的延續

近來我有一個「欲望極小主義」(desire minimalism)的想法,認為人可以食氣,就不要吃五穀蔬果,可以素食(即吃五穀蔬果),就不要吃魚肉葷辛。

所以,相對於那些不需要吃東西的食氣者,我們還需要吃素來維持身體所需,或多或少要感到慚愧;而相對於素食者只需要蔬果就能維持健康,食肉者亦也要感到慚愧。凡是需要吃多、吃好來滿足身體和心理需求,長時間下來並不是件好事,應該可以再作調整。

口腹之欲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也是煩惱的源頭。佛教之「食存五觀」──在飯食時作五種觀想,對現代人的飲食文化應有一些啟發,我把它記錄如下,藉以自我提醒。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相關文章 食氣養生

2016.3.6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