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真話 vs. 好話
2019. 4.20 Sat.
真話 vs. 好話
在慈濟大學任教十多年,常感幸運能成為慈濟志業的一員,雖然對於志工活動從旁靜觀的多而親身參與的少,但我仍默默關注慈濟的大小事,寄予深深支持與綿綿祝福。雖然活動參加的不多,卻期勉自己在工作崗位上扮演好應有的角色,以「學術」方式貢獻微薄之力於慈濟。
學術是「公器」,學術工作儘可能要超然中立進行客觀研究,包括慈濟相關研究亦然。如此,從事所在場域之研究,好處是「近水樓台」或「主場優勢」等,但可能的壞處是「身在雲中不知處」、「當局者迷」,遠近之間各有其利弊。
學術研究重視反思與批判,因此所寫的論文若關乎自身信仰或所處境遇,時而有「裡外不是人」之尷尬;意即外面的人認為你批評的不夠,裡面的人又覺得你讚美的太少,如此「左右為難」,不寫或少寫就是一種因應方式。
學術研究不免要有評論這部分,如果都講正面好聽的話易流於「歌功頌德」;然而一單位薪俸聘你、有恩於你,你又何忍輕意評斷其不是?在此同時,他們又怎能容忍你批評?縱然你講得有道理別人卻聽得不歡喜(沒道理更不用說);除非相當寬大為懷、得以察納雅言,否則「養老鼠咬布袋」是沒有人能接受的。因此就現實而言「明哲保身」也是一種方式,學術上以不談或少談為妙。
當「講真話」與「講好話」之間存在著兩難,如何取捨成了一種挑戰。或許是學術性格使然,自許能保有理性與耿直,因此與其說別人喜歡聽卻未必合於自己本意的虛話(甚至是假話),不如講別人不喜歡聽卻又是根據事實、出於善意的真話。
因此,若有所點評、有所斷言,我希望一定是正向善意的,一如牟宗三先生在威權時代面對現實局勢曾有以下意向:「對於國民政府,則盼望其有為,樂觀其有成,願作善意之督責,而不取「訐以為直」之批評……」(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頁16。)同樣的「盼望其有為,樂觀其有成,願作善意之督責」也成了自己在慈濟志業的可能定位。
真話 vs. 好話
在慈濟大學任教十多年,常感幸運能成為慈濟志業的一員,雖然對於志工活動從旁靜觀的多而親身參與的少,但我仍默默關注慈濟的大小事,寄予深深支持與綿綿祝福。雖然活動參加的不多,卻期勉自己在工作崗位上扮演好應有的角色,以「學術」方式貢獻微薄之力於慈濟。
學術是「公器」,學術工作儘可能要超然中立進行客觀研究,包括慈濟相關研究亦然。如此,從事所在場域之研究,好處是「近水樓台」或「主場優勢」等,但可能的壞處是「身在雲中不知處」、「當局者迷」,遠近之間各有其利弊。
學術研究重視反思與批判,因此所寫的論文若關乎自身信仰或所處境遇,時而有「裡外不是人」之尷尬;意即外面的人認為你批評的不夠,裡面的人又覺得你讚美的太少,如此「左右為難」,不寫或少寫就是一種因應方式。
學術研究不免要有評論這部分,如果都講正面好聽的話易流於「歌功頌德」;然而一單位薪俸聘你、有恩於你,你又何忍輕意評斷其不是?在此同時,他們又怎能容忍你批評?縱然你講得有道理別人卻聽得不歡喜(沒道理更不用說);除非相當寬大為懷、得以察納雅言,否則「養老鼠咬布袋」是沒有人能接受的。因此就現實而言「明哲保身」也是一種方式,學術上以不談或少談為妙。
當「講真話」與「講好話」之間存在著兩難,如何取捨成了一種挑戰。或許是學術性格使然,自許能保有理性與耿直,因此與其說別人喜歡聽卻未必合於自己本意的虛話(甚至是假話),不如講別人不喜歡聽卻又是根據事實、出於善意的真話。
因此,若有所點評、有所斷言,我希望一定是正向善意的,一如牟宗三先生在威權時代面對現實局勢曾有以下意向:「對於國民政府,則盼望其有為,樂觀其有成,願作善意之督責,而不取「訐以為直」之批評……」(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頁16。)同樣的「盼望其有為,樂觀其有成,願作善意之督責」也成了自己在慈濟志業的可能定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