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寫」
2019.
4.5 Fri.
「三思而後寫」
華人視「三思而後行」為一種美德,「行成於思毀於隨」,凡事謹慎小心、不過於衝動是好事。這裡的「行」除了身體行動外,應還有言語的行動,如一般所說的「禍從口出」,而要人「謹言慎行」。
作為學術工作者,嚴密、嚴謹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我寫文章看似信手拈來,但其實想得更多,花費不少「前置作業」暨準備工夫,也就是蘊釀思量、反復辨證的時間比起真正書寫所耗還多。
相對於「三思而後行」,我們可說是「三思而後寫」,想了很多最後才寫出一些,不只寫得過程、寫得當下要三思,在寫之前已運思多次,有些還是累積好幾年的探索所得。
我曾表示論文書寫有三部曲──讀得多、想得深及寫得好(相應於佛法說的「聞思修」),三者當中思考是更重要的(至少對我來說)。尤其有心成為一名思考者、思想者,讀書是為了深化思考,書寫是為了釐定思想、澄清觀念,讀和寫都是為思考和思想服務,而不為其它,這或也是哲學的樂趣所在。
「不論處境如何,始終保持心靈自由思考,是愛智者的本色。」多年來我就是這樣保持著思考的習慣,在玄思奇想中不時得到豁然貫通的喜悅,也願這個習慣伴我一生,繼續的保持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