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以共同人性反思同志議題

2019. 4.14  Sun.
以共同人性反思同志議題
不只印順法師、達賴喇嘛,一行禪師對於同志相關議題亦給人「所見略同」之感,而保持較為開放的態度。如一行禪師被問題同志議題時表示「包容性」(inclusiveness)是佛教的精神,即便有不同的性傾向,但存在的底層都是一樣的(share the same ground of being),如果是個同性戀者,就接受自己是個同性戀者,深觀自己本然如實的認清自己,如此便能觸碰到自身底層並找到寧靜(touch the ground of your being and find peace)。一行禪師認為,歧視、敵對和打壓乃因於無知與不了解,這些人一樣處於無明狀態,不知道自身底層以及人性之共通因此而生歧視,他們本身也不是安樂的,因此對他們反而要多一點慈悲和容忍,使有能力去原諒那些歧視者;可知一方面一行禪師反對歧視同性戀,一方面他也要同性戀從受到歧視的困苦中轉化、解放出來。[1]

此外,隨著時節因緣之遷移變化,一行禪師對於佛教「不邪戒」的規範亦作出不同詮釋,而在「五戒」基礎上提出「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十四條行動準則,其中第十四條是對「不邪淫戒」的現代詮解,所重視的是「不邪戒」背後的精神。如對在家人而言,一行禪師表示起於愛執的性關係並不能遣除寂寞,卻只會帶來更多苦痛、挫折和孤立,必須斷然戒除缺乏相互理解、愛和長久承諾的性關係,了知不當性愛於未來造成的痛苦。相對的,我們必須保有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和義務,乃至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有能量來修道,必須充份知道性關係可能的後果和代價,擔負起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責任。[2]

過往以來宗教經常是扮演保守力量,被視為文明推展與社會進步的阻礙,[3]然就印順法師之「人間佛教」、一行禪師之「入世佛教」以及達賴喇嘛所強調的「世俗倫理」(secular ethics),皆是強調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來回應各種問題。如達賴喇嘛認為人皆有慈悲之心,共同追求著幸福(quest for happiness),認為倫理學是在我們共有的世界中(ethics in our shared world),[4]這意味著先做好一個人再來談當一個佛教徒以及佛教修行,而不能顧此失彼、捨本逐末的信了教卻忘失了身而為人的本份。而且當著眼於人性所共通,對於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就會有較明朗的理解,進而以寬容、理性、平等、慈悲等看待各種倫理爭議。對於同志婚姻之課題或也如此,也因此印順法師和達賴喇嘛、一行禪師、昭慧法師在此議題上有著趨於一致的觀點,而可視為是佛教走入當代社會暨「佛教現代化」的新調和、新適應。


[1] Thich Nhat Hanh, Answers from the Heart: Practical Responses to Life's Burning Questions, CA: Berkeley, Parallax Press, pp. 119-122.
[2] Thich Nhat Hanh, Interbeing: Fourteen Guidelines for Engaged Buddhism, Berkeley: Parallax Press, pp.83-84.
[3] 如羅素在〈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一文即如此批評基督宗教,見Robert E. Egner and Lester E. Denonn, eds,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London: Routledge, pp. 574-577.
[4] 達賴喇嘛「世俗倫理」觀點可見The Dalai Lama, Beyond Religion: Ethics for a Whole World, Boston: Mariner Books,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