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佛教史上的可能創舉?!

2019. 11.14 Thurs.
佛教史上的可能創舉?!
女眾師父剃度男眾不只是可能的,亦也應該可行,只不過如何可行實是個棘手問題,畢竟開風氣之先的第一例,質疑、批評等阻力必然存在,如此更要審慎思之、為之。

女眾為男眾圓頂,初始嘗試自要以嚴格方式來執行,有一定的條件限制而避免淪於「濫剃」(雖然男眾師父之「濫剃」弟子也不是少見),至少要具備《成佛之道》:「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所標示出「善知識」的五種要件之一。

在台灣堪稱「(大)善知識」的比丘尼不在少數,例如證嚴法師高齡八十多歲,出家至今(2019)已五十六年,對佛教的貢獻不會少於或低於國內外任一位男性比丘,論出家資歷、輩份、德行與修養等,亦少有人能出其右,對佛教及世界的影響有目共睹,而若有年輕男眾請求披剃出家、依止修行,又有何不可?

事實上證嚴法師已有諸多在家男眾弟子,但為了尊重傳統、遵循制度,法師所領導的「靜思僧團」一直以來只有比丘尼,即便新設立的「清修士」有男女二眾,但就佛教制度而言(以及就外在形象來說)仍屬於在家菩薩。

現階段「聯合剃度」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折衷方案,即同屬一師門下的「聯合剃度」。如證嚴法師及其師父印順導師門下的男眾(如「福慧僧團」)共同接受新發意男眾之出家,法名仍依男眾系譜訂立。如此之「聯合剃度」來共收徒弟,在形式上或可緩和衝擊以及減少爭議,但前提是「聯合剃度」的雙方必須達成共識;只不過光是達成共識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相對的,倘若不能取得佛教界的多數共識,這樣的「創舉」不只是一種革新,而且也是一種革命,引起軒然大波自是想當然爾。

無論如何,佛門中男女不平等是應當面對和改變的,一如《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大師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同樣的「人雖有男女,佛性本無男女」,意味著女人猶然可以學佛修行及至於證悟解脫,女性在福慧資糧的累積上與男性無二無別。

當然上述看法或也只是我個人世俗淺智之「顛倒夢想」,作為一個在家人自知分寸所在,依著「僧事僧決」,我並沒有太多身份立場說話,不過是藉此議題表達我對佛教制度的看法,認為這樣的改革是合於佛法精神的。

 

或者說,女眾為男眾剃度,背後爭衡的重點不只在於佛教制度,更在於佛教思想和佛法義理。如戒律的改革涉及佛教的真理觀,究竟是「因為佛說所以為真」,還是「因為為真佛才說之」的辨證,謹守傳統戒律規範大致是信受前者,而「以法為師」卻以後者為重。

 

然而,就像龍樹菩薩別立大乘菩薩僧團的理想未竟其功,原因也在於紛爭的避免,不想被誤以為是「叛教」,顯見翻新制度絕不是件容易的事。[1]如此佛教界之保守行事、冷淡回應亦可以理解,依循舊有傳統也成了面對爭議問題的共同傾向。

相關文章  女眾剃度男眾之可能?!



[1]如印順法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說:「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也就是有別立大乘僧伽的意圖。但沒有實現這一理想,可見為了避免諍論,或被誤會為叛離佛教。這可見個人的理證不難,而大眾制度的改革,卻是很不容易的!」(Y 34p121~122)以及《空之探究》說:「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的企圖。我以為,問題是大乘佛教,雖離傳統的聲聞佛教,獨立開展,但重法而輕律儀,所以大乘的出家者,還是在部派中出家受戒,離不開聲聞佛教的傳統,這是龍樹想別立大乘僧團的問題所在。可能為了避免諍執,或被責為叛離佛教,這一企圖終於沒有實現。在傳說中,說他有慢心,那是不知佛教實況的誤會。」(Y 38p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