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共相之爭」與「空有之爭」

2019. 11.17 Sun.
「共相之爭」與「空有之爭」
印順法師以龍樹中觀學派為「性空唯名論」,中世紀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的爭辯是哲學史上的重大問題(「共相之爭」),東西方唯名論之異同似乎可作一對比。

「性空唯名論」之唯名是「唯假名」,也因「唯假名」而說「性空」,可知佛教之唯名論揭示的是般若中觀的「假名」思想,這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唯名論自是和西方的唯名論很不一樣。然而不管是「共相之爭」的唯名論或者是「空有之爭」的唯名論,都涉及形上預設的取消或否定。

不只是神教信仰預設一最高的形上存在(如上帝),在佛教傳統內亦有諸多的形上預設,不管是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如來藏說的自性清淨心、佛性以及淨土宗的極樂世界等,在中觀學派看來都是一種形上預設,而「空有之爭」的關鍵之一在於這些形上預設之正誤或必要與否。

雖然漢譯《中論˙觀四諦品》:「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表面上龍樹亦接受佛性之存在,青目之釋文為:「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煉,終不成金」,然而純正的空觀知見不容任何本體論之預設[1],而一路空到底,就連空的本身亦復為空。

此外在「共相之爭」中,唯實論之「共相先於事物」亦作了形而上的預設,依著柏拉圖哲學傳統預想著「理型界」的存在,而唯名論之「共相後於事物」即是要挑戰乃至否定此傳統,不認為經驗世界之外或之上另有一形式的、觀念的世界。

總之,不管是「共相之爭」或「空有之爭」都是否定形上預設之本身,一是否定共相(概念)先然存在之預設,一是否定佛性等先然存在之預設;形上預設或有或無的本體論問題成了共同的哲學論爭,此也顯見人類思想不分東、西而有其共通性。

相關文章 存在不需增多



[1] 根據桂紹隆和Mark Siderits編撰的《龍樹的中道》梵文原意為:「在自性上迷而不覺者,縱使努力求覺悟,根據你的論點,在菩薩的修行道上,也不會獲得證悟。」(方怡蓉譯,頁281)大意是說:若主張有人在本性上即不是佛,無論其如何精勤修行菩提道,終而無法覺悟成佛,可知《中論》此偈並未違反己宗而支持佛性說,相關討論亦可見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頁472-4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