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13 Sat.
修證的基礎在聞思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佛法修行是「聞思修證」的過程,也因此「聞思」當優先於「修證」。
儘管印順導師並沒有反對「修證」(反倒大力支持之),只是否定菩薩道上的急求證入(「急證」),然批評者卻有一共通傾向,即著眼於「修證」不足之批評,認為他老人家沒有修行。
對於修證的肯定自理應如此,但強調修證的同時卻也忽略了「聞思」在先的前提。換言之,修證與聞思乃是連續與一貫,沒有一定的聞思基礎,缺乏正知正見,如何有正確的修行與體證?
對修行本身的聞思知見不清,以及對佛法整體的思想抉擇不明,徒然的「一門深入」,再多的身心經驗也是枉然,不免步入了「美麗而險惡的歧途」。尤其在邪說橫行,附佛外道遍佈的時候,善知識難尋難覓,法行人依經論建立起正知見的修行,一定是較為可靠的。
依據阿含經教所說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要獲得出世間的涅槃解脫,必須先具備世間緣起正見;從現觀去體驗緣起之前,必先經過分別智慧的思惟抉擇,從聞而思、從思起修、從修而證,此是佛法修行的要則,不容任意的踰越和躐等。
印順導師對佛教最大的貢獻,也正是在知見上的指引,能為佛教思想起澄清作用,使人在源遠流長的佛法傳佈中,心中自有一番判攝,包括邪正、權實、了義不了義、方便究竟等,都能善巧的辨析抉擇。
換言之,聞思是修證的基礎,如果聞思熏習不足,如何能於佛法修證中獲致解脫?究實而言,在聞思薄弱的前提下談修證,最後修證所得可能都是有待驗證的;吾人實可從佛法的正知正見,勘驗他人是否真切走上解脫之路。
因此,當今佛教應著重的,未必是實際修證體驗的倡導,而卻是佛法正確知見的認識。尤其台灣佛教充斥許多相似佛法、附佛外道,瀰漫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教道理,而歸結起來,不過是代表許多人對佛法的理解是有問題的,可知「正見」的確立是何等的重要。[1]
總之,佛法智慧的修學是聞、思、修、證的歷程,而佛法正知正見的養成必定是優先於實際的修證,或者聞思是修證的必要條件。尤其與解脫道相應的行者,求證心切,不想白走冤枉路而在外徘徊,更應該依據「第一義悉檀」的教法,從事相應於斷惑的止觀修證,則邁向正確的解脫必定指日可待。
修改自拙作 《諸說中第一》
[1] 例如妙天、妙禪等「附佛外道」,破綻即在於觀念的混淆和言論的似是而非,一般人若沒有法義的聞思基礎是很難明辨的,而只能在盲目的崇拜及神異的眩惑中迷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