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
從事佛教義理研究,有時我會遇到「信徒」的質疑,包括信徒傾向濃厚的學者,認為不懂修道、沒有實際體驗,或者沒有證入佛法,以凡夫之見來研究佛法,所認識的僅是佛法的皮毛。
面對這種「信徒式攻擊」,某種形式的「人身攻擊」,彷彿「秀才遇到兵」,似乎只能默然無言。
固然「一介凡夫」難以比證入聖果的解脫者更瞭解佛法真意,倘若佛法義理最後的判準在於「實證」,即所謂「唯證乃知」,那一切法義的探討都是多餘的,因為論者本身很可能缺乏實際的修持體證。
反過來說,質疑者本人已獲得既高且深的修證,所以才主張證入佛法才能了解佛法真意?可知以「唯證乃知」作為法義論辯的依據,首要交出經得起考驗的修證成果,否則既提不出深刻的佛法理解,也看不到所主張的實修實證,此多少令人困惑。
一些批評印順導師思想的人,亦著眼於修證體驗的立場,認為他只是「學問僧」而已,與其他高僧大德之「聖位菩薩」(註)相較,他缺乏實際的禪觀經驗,也因此佛學論述站不住腳。
然而,修證上尚未圓滿,是否必然導致理論的偏差或見解的錯誤?如果觀點上、思想上有所偏誤,共同論究的空間是很大的,彼此間就理論理;否則徒然以一種「唯證乃知」獨斷的姿態,略帶形而上神秘態度的質疑與批判,並不是理性問道應有的精神。
沒有修證就沒有資格議論佛學,猶如認為基督宗教學者沒有信上帝,一切的《聖經》研究都是白費工夫。信徒固然可以這樣說,倘若學者還這樣獨斷,那就未免太過偏激了。
註: 「聖位菩薩」之說,可見如石法師在<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一文中問道:「我們究竟應該聽從虛雲老和尚等「聖位菩薩」的言教,還是當今人間「學問僧」的開示呢?」當然,「聖位菩薩」恐是作者主觀的信仰認定,而非客觀審慎的事實判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