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佛教重視理智

2016. 10.25 Tues
佛教重視理智
佛教中寶貴的質素,可說都是人類理性可思維理解的,例如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三學、四無量心、六度等核心教法。可知佛陀並不刻意標榜玄虛之理,也不訴諸神秘感應,而重其平實平常的特質,迥然不同於其它宗教之強調靈異神蹟,乃至以威脅、恫嚇作為「入信」的手法。

佛法重視人類理性的運作,並不視為僅是世俗淺智。如在龍樹著作中,諸如《中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廣破論》等,都具有深刻的論證、論議風格,可透過分析去掌握道理;其它佛教思想家亦復如此。

就像龍樹《中論》卷4〈觀四諦品24〉中著名的「二諦偈」,諸佛說法度眾所依有真、俗二諦兩種,如果不能區分這兩層道理的不同,就難以在甚深佛法中領略真實法義;最後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可知若不重視世間能知能見的道理,合乎常識常理的認知,則不能得到第一義諦,意即俗諦是真諦的「必要條件」,或可說俗諦是工具(means),而真諦是目的(end),沒有俗諦則真諦亦到達不了,更侈談涅槃的實現。這也相應於般若經教之「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不壞假名而說實義」、「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之意義。

如此,理性的析辨、思擇,猶如世俗諦道理的通達。若不重視人類理智的功能及其所成之共識,甚至輕視、輕忽之,僅視為凡夫俗智,恐已違反《般若經》及龍樹強調二諦暨世俗諦的本意。在佛法修證中,亦是以「聞思」作基礎的,確立好修行的知見,才能邁向正確的修證道路,此強調「聞思」工夫,亦也可說是對於人類理性能力的肯定和重視。

然而,著重世俗諦不意味僅停留世俗諦,而是有更高遠、超拔的關切(即解脫或成佛)。如此,我們當保持一種「中道」、不即不離的態度,一方面不能不重視、尊重理性,但也不能太信靠、迷信理性;如果單偏一邊都易於劃地自限,陷於頑固的意識型態當中。

有些宗教認為與世界為友,乃是與神為敵,這雖然是要人超越塵俗的一切,但鄙視約定俗成的既有認知、既定價值,與神為友、以神為依歸的同時,卻與全世界異於己者為敵,當有可議之處。現今世界的紛亂(如中東問題)一部份也是因信仰的極端、偏激,而使得戰端不斷;佛教世俗諦的觀念或可讓這樣的對立衝突不會發生。

科學知識為主導的年代,看似對宗教造成威脅,甚至是破壞,但相對於此,佛教重視理智,不去貶抑世間價值、世間知識,反而高度強調世俗諦的重要。因此,佛教徒若一昧貶抑理性暨科學知識為世間俗學,這猶如知識份子、科學人批評佛教落伍、迷信一樣,都存在著偏見。相對於「自讚毀他」,彼此欣賞、相互學習,在這個時代中應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