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9. 29 Thurs.
大丈夫
「大丈夫」是古代讀書人追求的境界,在《孟子‧滕文公》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從中可看出理想中「大丈夫」的志節、氣象。
事實上,在佛教中亦重視「大丈夫」,如佛陀十號之一即為「調御丈夫」,在佛典中出現「大丈夫」的頻率亦不在少數。如《雜阿含經》區分「大丈夫」、「非大丈夫」即在於「四念住」的觀修是否達到心能離欲、得解脫,盡諸有漏,如果作得到即是「大丈夫」,反之不然。(註)
「丈夫」梵語為puruṣa,原指成年或諸根圓具之男子,後來以「人中最勝」為「大丈夫」,又叫「大士」、「無上士」(梵mahāpuruṣa)等;或者作「大眾生」(mahsattva),所指即為「菩薩」(bodhisattva「覺有情」),音譯為「摩訶薩埵」、「摩訶薩」,或常可看到「菩薩摩訶薩」之連用,指具大誓願、自利利他的大心眾生,其中最偉大的自是佛陀。
菩薩是大丈夫,「人中之人」,乃是善調伏己心,安住於佛道,精進度化眾生的人。在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中即說:求生淨土是怯弱低劣、無有大心的人所嚮往,「非是丈夫志幹之言」;相對的,真正的大丈夫、丈夫志幹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並不企盼往生淨土,而是在五濁惡世中荷負重擔、精勤勇猛修行,直至不退轉境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