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7
Sun.
從「意業為重」到「福德一致」
「意業為最重」是大小乘佛法的共同教說,而這是在身、口、意三者比較所得的結論,亦即身、口、意三業中「意業為最重」,甚而後代論書有「意即是業」之說。
「意」與「業」的關係若再稍稍分析、展開,可以說:一個人的心念引發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塑性格、性格造就命運,也因此「意即是業」,顯示心念和行為、習慣、性格以及命運之間的重重關聯與因果相繫。
心意識品質既關乎一個人的命運(業),同時也關乎一個人的德性,而命運可說是福報的大小多少,如此「福德一致」似可說是「意業為重」背後所要傳達的佛教倫理學立場。
「業」近指行為、遠指運命,一切的福禍遭遇都與「業」有關,而如此之福禍其來有至、有因有緣,皆和種種行為造作有關,不管是個人別業或集體共業,也不管是過去所作或現在所為等,諸多繁複因素聚合交錯,也因此「業緣不可思議」。
德性與福報之間的一致性,可說是東方宗教、東方哲學(尤其是儒釋道)的共識,在佛法「意業為重」、「意即是業」教示中,亦也傳達了此一訊息,人之身而為人就是在道德明斷中行善避惡,為自己創造圓滿的福德。
相關文章 意業為重
相關論文 佛教「意業為重」之分析與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