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佛教如何興盛

2020. 5.31  Sun.

佛教如何「健康」發展

佛教如何才能興盛,彷彿探問佛教為什麼會滅亡(如在印度),這未必有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

 

佛教如何才能興盛,猶如探討一個人如何才會健康。此依中醫來說,健康就身心的平衡狀態(如陰陽、內外、虛實、表裡等各方面之平衡),健康的人就是「平人」。

 

同樣的,佛教之衰退乃至於滅亡,其實就是發展的「失衡」。

 

關於這點在印順導師著述中有深刻洞見,如他表達「根本信念與看法」說:「不及與太過,都有礙於佛法的正常開展,甚至背反於佛法。」也說:「象皮那麼厚,象牙那麼長,過分的部分發達(就是不均衡的發展),正沾沾自喜,而不知正障害著自己!」以及表示:「我不說「愈古愈真」,更不同情於「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乃至認為:「「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索隱行怪」:正表示了理論與修證上的偏差。」[1]以上皆是主張佛教信仰之平衡發展,也就是健康的發展,而這應也是佛教興盛的要因。

 

印順導師早年(民國31年、時年37歲)撰寫《印度之佛教》,在「自序」中明確表示弘揚宗趣為:「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這簡短幾段話亦可看出佛教發展必須行於中道、取其平衡。如雖要「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但卻也要「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而且「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不只要「梵化之機應慎」,而且已過度梵化者必須「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

 

可知在上述初期(根本)、中期和後期佛教之間,印順導師試著從中取得平衡,不只是初期和中期取得平衡,中期和後期亦要取得平衡(至於初期和後期則要相互制衡),而有兩個層次的平衡必須同時關照。

 

如此,「梵化」未必是印度佛教滅亡的原因,反倒是「梵化過度」造成印度佛教之滅亡;而所謂「梵化之機應慎」即是防範過度梵化。換言之,不能不梵化、也不能太梵化,佛法之「方便」開演必須拿揑的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總之,佛教發展失衡,猶如人的身體一樣,失衡即會生病,而有病態的佛教景況。如此佛教興盛與否,也關乎中觀義理「處中說法」之踐履行解(廣義的),以助於兩邊協調平衡的適切掌握,而印順佛學之精義亦於此可見。



[1]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一書序文(Y 36Pa2-a3

相關文章         不限於小、不雜於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