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8. 30
Tues.
錯誤預設
一個問題之所以無解很可能是作了錯誤預設。例如主流學界把心意識定位成一物理性(physical)或生物性(biological)問題,但依據東方哲學觀點,心意識乃是一價值性(axiological)問題,因此心意識研究之所以艱難或無解,很可能是對此問題作了待商榷、甚至是錯誤的預設或定位(如定位成科學可解釋的物理性或生物性問題)。
這樣待商榷或錯誤定位,追本溯源應關乎自然主義(naturalism)暨物理主義(physicalism)主導下世界觀之偏失,意即不是一切的存在都具有物理性基礎,皆具有自然物性質。
這樣的錯誤定位猶如G. E. Moore所說的「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可視為是「範疇錯置」(category mistake)的一類。也就是說,心意識現象的存在,雖然具有物理性基礎,但不全然是物理性存在,還有非物理的面向,而不能全然被化約。
猶如「美」和「善」等價值性的存在,其有賴於具體事物來呈顯,有一定的物理基礎,但「美」和「善」並非全然只是物質。例如一幅畫的美不僅僅只是畫布及顏料之化學成份,別無其它,卻是有超乎畫布、顏料等之外(或之上)的訊息傳遞,我們只是透過畫去表現美(「藉畫表美」),但這樣的美不等同於那幅畫(及其所依之布與顏料)而已。
總之,一個問題之所以艱難或無解,很可能在於我們錯誤定位了這個問題,這樣的錯誤定位,應和理論或形上預設(theoretical
or metaphysical presumption)有關(此錯誤預設白話的說即是偏見或成見),我們必須跳出習以為常的思維慣性、框架,才有發現答案的新契機。猶如愛因斯坦一句名言:「我們不能用衍生問題時的同一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相對的,擺脫慣性思維框架才易助於解決問題,這也是佛教中觀學之「隨立隨破」、「唯破不立」所要教導我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