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修行路數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佛教名偈,我們似可從此偈頌分析、比較出人天乘、聲聞乘和菩薩乘三種乘別的修行路數。
天、人二界是佛教的善道,重於止惡行善,具足五戒十善基本功德,才能保住人身,乃至投生天界。因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其特徵,但由於缺乏苦痛暨解脫苦痛的關懷,對俗世仍多所染著,因此「自淨其意」並不是他們的關注所在。
聲聞、緣覺二乘重於自利自度,關切苦的止息與煩惱超越,勤修止觀自淨其心,他們雖「諸惡莫作」,卻未必「眾善奉行」,只是隨緣度眾,俗稱為「小乘」。
菩薩行者不只是「諸惡莫作」,而且「眾善奉行」,不忍眾生苦,發慈悲心利濟一切有情,在「利他為上」的過程中,也重視「淨心第一」,統合了自度與度他。
以上人天乘、聲聞乘和菩薩乘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關係可如下所示:
人天乘具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兩個條件,卻未必「自淨其意」;聲聞乘則是「諸惡莫作」、「自淨其意」,卻未必「眾善奉行」;唯獨菩薩乘具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三要件,真正圓滿佛道的修行。三乘之別,可另作下表示之:
從這樣的分類中,大致可知人天乘行者有道德使命(moral commiment)卻未必具有靈性關懷(spiritual concern);而解脫道行者則相對,具有靈性關懷卻未必有道德使命;唯有菩薩行者既有既道德使命又有靈性關懷,乃三種行者中最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從這樣的分類中,大致可知人天乘行者有道德使命(moral commiment)卻未必具有靈性關懷(spiritual concern);而解脫道行者則相對,具有靈性關懷卻未必有道德使命;唯有菩薩行者既有既道德使命又有靈性關懷,乃三種行者中最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另可見補充
利他善行是否為聲聞所必須?
相關文章 靈性與道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