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慈濟宗門屬中國佛教?

2016. 9. 28  Wed. 
慈濟宗門屬中國佛教?
第四屆「慈濟論壇」將在這週末於新店靜思堂舉行,我有幸成為講評人和發表人,其中講評的文章有「慈濟宗與中國現代佛教的宗派特徵」、「慈濟人間菩薩道與中國佛教信仰精神」等,作者從中國(現代)佛教的脈絡來討論慈濟宗門,探究慈濟人間菩薩道或宗派特色。

慈濟宗門是否屬於中國佛教的一宗?(抑或是漢傳佛教?)這是一個待解的問題。作者皆為大陸學者,在「一個中國」的認知前提下,台灣佛教當是中國佛教的一部份,而在台灣發展的慈濟宗自也屬中國佛教宗派的一支。

不過這樣的「聯想」證嚴法師是否會認同?廣大的慈濟人是否會接受?恐有待商榷。其中涉及「政治」層面的敏感問題,對此證嚴上人及慈濟人都不涉足,嚴正秉持超然、中立的立場和態度。

若問證嚴法師是不是中國人?或許她會說她只是一位「出家人」、佛教的修行人;又或者她會說我們都是「一家人」,依著宗教家「大愛無國界」的胸懷,看待塵世棘手的政治紛爭。

相對於此,佛光山星雲大師、法鼓山聖嚴長老、中台山惟覺和尚,乃至證嚴上人的師父印順導師等,都會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畢竟他們皆出生於大陸,隨著時局動亂飄 盪來台。但土生土長的證嚴法師,生於日據(或日治)時代,一生沒有踏入大陸領土,她會承認她是中國人嗎?或者,她會接受她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嗎?

這問題的答案我不得而知,但如同上述所說,上人雖以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和關懷為主(即「人間佛教」理念),但她的格局卻不限於一時、一地、一人,而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一切眾生的悲苦為她的悲苦。

也因此,慈濟不只在台灣行善,也不只到大陸賑災,亦也走向全世界;如她所說: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菩薩、有慈濟人,使得慈濟在全球各角落遍地開花。

可知,宗教超越政治,用政治的意識型態來權衡宗教家思維,將很難得到相應的理解。所以問她是不是中國人?以及慈濟宗是不是現代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帶有政治目的的提問,恐都作了錯誤預設。

但可以確定的是,證嚴法師對傳統四書五經心有所向,古代儒者所提倡的美德,諸如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仁義禮智信、尊師重道等倫常之理,她不只自惕自勉,而且也以之為教化重點。所以她所接受的當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而不是「政治」意義,如此或能較貼近她的理念和心懷。

權實二門

2016. 9. 27  Tues.
權實二門
佛法分為究竟、方便二門,法華經教中有「開權顯實」一語,相應於「以方便而至究竟」(漢譯誤作「方便為究竟」)之意義,其中的「權」為權巧、權宜,所指即為方便,「實」則為真實、如實,指涉的即是究竟。

「權、實」皆可謂佛教的真理、都是佛法,只不過前者是相對的真理,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施設(即「依機設教」,或如儒家所說「因材施教」),後者則是普遍、必然的真理,不因時空、環境及人之不同而更異其真理特性。

換個方式說,所謂的「實」乃因為其為真,所以能有效的相應於解脫的實現,而相對的「權」是因為有效,所以才說其為真。簡言之,「實」是因為真所以有效,而「權」是因為有效所以才真,兩者恰好相對。其中「有效」的意義並不相同,「實」之「有效」在於斷除煩惱達至解脫,而「權」之「有效」是伏住煩惱暫得清涼。

「權」重於實用性考量,認為有用、有效才是重點,一旦能派上用場發揮實際效能,即是為真;但「實」是超越人的主觀因素,諸佛常法、法爾如是,乃因這真理的普遍真實,而產生極致的效用。

然而,判定為究竟的道理,若對某人不能展現實質功用,對此人而言,其即便為真亦也枉然。如此以「實用」的觀點來揀別,真理自是因人而異。

總之,佛教權、實二門,雖都是佛法、都是佛教的真理,也都能在信仰和修行上俾益人心,但兩者真理性的差別顯而易見,在解脫的終極實現上也有所不同,值得我們留意。

寄情於書本

2016. 9. 26  Mon. 
寄情於書本
每個人不如意時,或多或少有他排憂解悶的方法,如有些人藉酒消愁,酒品好又有文采者,一旦詩興大發,創作起來篇篇佳作,如李白即是一例。

除飲酒外,亦有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或者流連忘返於青樓溫柔鄉,或者是青燈伴古佛,寄情於宗教信仰等,每個人都有其抒發管道。

我別無其它長才,大概只有讀書、寫文章而已,而這也是讓我開心的事、真正想做的事。因此把心思放在學問上,理首書堆、寄情書本,會是面對挫折時我想做的事。

有些人不太靜的下心來讀書,卻交遊廣闊,成天呼朋引伴結交朋友;年少的我也是如此,現在卻反其道而行,更想一個人獨處來沈思和閱讀。

雖然我自認為心思還算敏銳,反應也快,處理行政工作的能力不會比一般人差,只不過有時複雜的人事問題會讓我失去耐心,總覺得面對書本容易,面對人事卻困難,因為有不少人頭腦並不開竅。

印順法師曾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中描述他中壯年時,為了建築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雲蘭若等,耗費了不少時間,而說:「外面看起來,講經宏法,建道場,出國,當住持,似乎法運亨通;然在佛法的進修來說,這是最鬆弛的十二年。講說與寫作,都不過運用過去修學所得的,拿來方便應用而已!

這段話對我有所啟發,原來對一個讀書人來說,作什麼官、當什麼長,到處出國開會,看起來雖很風光,但很難專注的書寫和思考,在學問的生命上實際是失大於得。

有人說,如果要讓一個學者的學術生涯停滯,就是儘量讓他接行政工作;或者說,在學術和行政之間猶如魚與熊掌,往往難以兼得而必須取捨,真正都能游刃有餘可說非常稀少。

因此,對學者而言,仕途不順也是好事,得以全心寄情於學問中,在自己有把握、有興趣的天地中暢快遨遊,如果能作出成績中,那就更好了!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初論證嚴法師之佛教思想

2016. 9. 25  Sun.
初論證嚴法師之佛教思想
證嚴法師修道至今五十多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所講授的經典不計其數,為人所熟知的有《無量義經》、《法華經》、《藥師經》、《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慈悲三昧水懺》等;每部典籍講授的背後都有其時節因緣,也都有她看重的面向,如菩薩行願、身心淨化、消災解厄、孝悌忠信等。

但佛教經典何其多,亦有不少佛典是證嚴法師未著力強調的,例如《金剛經》、《般若心經》、《阿彌陀經》、《維摩詰經》、《圓覺經》、《楞嚴經》、《六祖壇經》等。上述經典或而講過,但沒有特別推廣,或而未講但卻有一番體會,其中原由頗值得探究。

當然,人的一生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博覽群經,因此僅選定幾部相應佛典,作為自己和弟子們「依教奉行」的綱領,而以「實踐」為主要關懷,視「行經」遠勝於只是「讀經」。

然從典籍的宣講中,似也看出證嚴法師暨慈濟宗門的思想屬性。例如《心經》、《金剛經》乃漢地佛教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兩部經典,但上人並未於此著意。此外,《阿彌陀經》也是廣為流傳,諸多佛教道場晚課所必誦,然而她也沒有份外重視。

沒有著意或重視,絕不代表輕忽,相對的亦是高度尊重,甚至是推崇、讚歎的,只不過在契理契機之權衡下,不得不有所揀選;而這樣的抉擇似顯示出證嚴法師對佛法修學及法門弘揚上的定位。

《心經》、《金剛經》屬般若系經典,以「空義」蕩相遣執,摧破一切顛倒妄想,顯然這是一劑猛藥,未必適合所有的人,消化功能好的人足堪承受,服之能淨腸洗胃、排毒解毒,但腸胃不好的人只有上吐下瀉,各種病症現前,可說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此外,《阿彌陀經》雖是淨宗行者所依,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上人志趣所在,而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預約人間淨土、在人間創造淨土。此外,相對於《阿彌陀經》之求生淨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祈求庇護,證嚴法師更重人心之淨化,認為佛法修學的重點不在於求助、依賴,而是在於慈悲和智慧的學習。

總之,對於佛教「信行」和「法行」的兩類修學路徑,許是證嚴法師悲心殷切,雖強調「法行」但不過於銳利、剛烈,因此沒有特地強調般若經教;著重「信行」的同時,卻又不主張祈求度脫、他力往生,而是提倡「人菩薩行」,如此「不即不離」,或也是一種「中道」的體現。

將刊於    慈濟月刊第599期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另類商人

2016. 9. 24  Sat.
另類商人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是中國首富之一,他的崛起頗為傳奇,年輕時求學謀職屢試屢敗,原只是一個英文教師,但投身(及投資)電子商務後一夕致富,聽他講創業過程及人生體驗,頗多收穫,現就記憶所及抄錄幾則:

一、管理是一門科學,但領導力是一門藝術。
二、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三、富人的錢是因別人信任你,把錢放在你那保管,作更好的周轉。如果你認為那些錢全都你的,災難就不可避免。
四、"富人"乃是要"起責任的人"
五、對創業者而言,今天艱難,明天更艱難,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死於明天晚上。
六、不是科技創造美好未來,而是科技背後的夢想創造了美好未來,每個人都要懷抱遠大夢想。

馬雲是個很特別的人,不像一般富豪把利益看得很重,倒更重視理想和願景;雖然他也追求成功,但也在意如何做人暨待人處世,有他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

看他自信滿滿高談闊論,不自覺被感染和激發,頓時充滿「正能量」。一個曾經滿是挫折的年輕人,如今名滿天下,用著流利的英文發表公開演講,並和世界級政商領袖對談,他的奮鬥故事頗值得我們學習、借鏡。

活到老,學到老

2016. 9. 23  Fri.
活到老,學到老
開學兩週,有些研究生感到課業壓力很大。

我們都當過學生,知道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不過壓力太大,甚至想放棄不讀,那就不好了。

據我觀察,上述擔憂多半是上了年紀的同學。事實上,他們來宗教所就讀,主要是為了吸收古聖先賢的智慧光芒,充實內在靈性生命,然而學術工作一絲不苟、嚴密嚴謹的知識操作,讓他們心生畏懼,跟想像中有一段差距。

他們退了休再來探索宗教,並不是為了日後的就業謀職,無關乎生計問題,因此不應該有任何壓力,反而要樂在其中,並在神聖洞見中找尋安頓。因此,聖嚴法師之「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對他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就我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年長的一群重返校園,往往更顯認真、投入!他們已有一定人生閱歷,包括苦難的磨練,再轉往宗教探求答案。相對的,一些大學初畢業的年輕學子心性浮動,對塵俗一切仍多所眷戀,少會去珍惜學習的機會,也未必真正關心安身立命的問題。

相對於年輕人的心不在焉,我反而更喜歡這群道心堅固的「老同學」,即便他們的程度,學習力、記憶力各方面有限或不足,但他們的態度、用心都令人感佩,讓我願意多花心思在他們身上,覺得那才是真正的以道相交、以法相會,而不僅只是知識文憑的交易而已。

上了年紀來讀書的人,把學位完成本身即是一種成就,依自己的節奏來閱讀、思考和寫作,不需與別人比較。好比跑馬拉松一樣,既然不是為了拿奬杯而跑,因此不用管別人如何,只要把自己顧好,將時間拉長、速度放慢,享受在過程當中,直到抵達終點,如此跑完全程的本身已然是一個勝利者了!

即人成佛

2016. 9. 22  Thurs.
即人成佛
「人間佛教」在台灣蔚為風潮,但一直以來遲疑聲音不斷,甚至連主張「人生佛教」的太虛大師也曾對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持保留態度,而以「孤取人間為本,落人本之狹隘」評之。

兩千五百年前的悉達多(Siddhārtha)太子生於人間,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爾後於人間出家修行,最後成道於人間,說法度眾於人間,一切皆以人間活動為主。

可知,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人物,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意味著他和一般人一樣,需要飲食、睡眠、如廁等。

如此佛陀是「人」,這似乎把佛教做小,因為絕大多數宗教的「神」,都是無所不知(全知)、無所不能(全能)、無所不在(全在),具足一切善(全善),無與倫比,為什麼佛教的信仰中心還僅是「人」呢?

如此,「人間佛教」之以「人」為主體的佛教,對傳統佛教徒而言似是淺化、窄化佛教的信仰層次。但反過來說,對強調理智的佛弟子而言,即人而成佛,更顯佛教有別於神教信仰的特色所在,而且是優勝所在。

當中涉及不同的價值抉擇,如一強調人間、人本、人性、人文等的佛教,重視的是純正、真實、理性、自力等向度;相對於此,神格化傾向的佛教,更重神聖、圓滿、信仰、感性等內涵,佛必須像神一樣崇高偉大,甚至更崇高偉大,才足以突顯佛陀的尊貴無上。

然而,利之所在即是弊,我們因某一個特質而信仰他、推崇他,亦可能會因此相同特質而受到不同人的排斥貶抑,如認為佛教信仰不應如神教一樣過於情感投射,或者一昧要人服從、依賴某特定權威。

如此,每個人各依自己方式來信佛,當中沒有一定對錯;佛教本來就有不同面向,八萬四千法門度化種種根器眾生。然而,隨著文明的進展、科學的昌明,「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之去神教、去神秘化進路,應會受到現代人更多的注目與激賞。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大道至簡又至深

2016. 9. 21  Wed.
大道至簡又至深
中國哲人說「大道至簡」,認為宇宙運行的道理並不難懂,但這樣至簡其實亦也是至深。

例如「道」的表徵形式之一為黑白太極圖:
 
黑白代表著陰陽,其中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世界的一切就在陰陽變化當中存在,時而陽盛陰衰、時而陰盛陽衰,如下圖所示(取自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

                   
唯有保持在平衡、和諧的狀態中才是最穩健鞏固的,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人把這個道理應用在中醫、拳術等,如在中醫稱健康的人為「平人」,在身心平衡循環順暢下,氣血充足,不偏於陰陽的一邊,所以不易生病。但維持平衡說來容易,如何在身心不斷變化代謝之中常保平穩,那學問之深、之玄一般人難以理解。

同樣的,太極拳亦講究身法平衡,立身中正,在剛柔、虛實、動靜、內外、上下、進退等正反辯證關係中洞察變化的道理,於兩兩間取得協調,時而穩若泰山,時而動如脫兔等。

太極拳術語如剛柔並濟、開合相寓、快慢相間、虛實互換、動靜相合、直攻曲守、上下相通、前發後塌、輕沉兼備、內外兼練、形意結合、八面支撐、節節貫串等,都充滿深刻意蘊。而且在攻防之間更是善用反面力量,如借力使力或四兩撥千斤,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小博大及以虛應實(避實擊虛)等。這些觀念說來簡單,但實際方法和技巧上的靈活運用,卻又是甚深難以通達。

可知,「道」其中一個面向指涉兩兩變化、辯證的原理,這中心原則容易理解,乃「大道至簡」的一面。但若進入其中堂奧,追問正反間究竟如何變化、辯證,則又顯得深不可測,乃至不可思議,這是「大道至深」的一面;如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及至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都表達「道」的玄深不可說。

部份觀點可參拙作    道與空性》

英文上課初體驗

2016. 9. 20  Tues.
英文上課初體驗
幾乎各大專院校現在都鼓勵英文授課,一方面因應「少子化」,讓學校能招到更多海外學生,一方面也讓學校走向「國際化」,有更多元、寬廣的路數和發展可能。

慈濟大學也不例外,這學期因應通識中心邏輯課程規劃,我嘗試性為外籍生開一門「思考的藝術」,主要以英文來教學。

對一個在國內拿學位的「土博士」而言,又以東方哲學為研究專業,自己的中文發音都成問題,還要用英文來上課,實在是自不量力。也因此這一陣子我有些惶惶不安,找機會就練習英文口語表達。

雖然英文還是不好,但仍是鼓起勇氣走上講台,原先用中文上課的內容,全都用英文講說一次。所幸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讓我對於講授內容已有一定把握,因此只是語言問題;為了「壯膽」,我還直接告訴同學:我的英文可能比你們遜色,但我的哲學和邏輯一定比你們好…….

兩個小時下來,多數同學上課都相當專注,也相當有耐心和包容力,試著跨越語言可能障礙,去掌握我想表達的思考與思想的精髓。

課後有同學跟我說,覺得我講得很清楚,他都聽得懂。雖然有些單字使用一時會意不過來,但從整體脈絡中很快就能理解。

聽他這麼說,增加了我的信心,感覺上我的專業,以及用心和努力,受到小小肯定!也很慶幸長年以來,我都儘量以簡明的詞彙表達抽象或深刻的思想,這樣的習慣即便換了不同語言,思路猶然清晰易懂。

用「洋濱涇」英文上課乃是個全新體驗,但每個人都有他的第一次,透過「教中學」(learning by teaching),鞭策自己在英文上多下工夫,讓自己愈來愈熟悉此一語言。

投入無所求

2016. 9. 19  Mon.
投入無所求
當一個人真心熱愛一件事,投入一件事,將不計代價、不計毀譽的要去完成它。

例如一個游泳選手,如果他真喜歡游泳,即便參加競賽屢戰屢敗,也絲毫不減他對游泳的熱情。相對的,一個運動員只因比賽無法得奬,而疏遠乃至放棄此一運動,那他不是真正喜歡它,不是為游泳而游泳、為健康而游泳,而是為得奬而游泳,這樣「­有所求」其實很辛苦。

就像我每天寫短文,如果我是為了博取他人歡心,或想得到更多人肯定,寫起來心境一定不一樣,不只無法享受,甚至倍感壓力。

因此我架設這個部落格,一開始就作好「獨白」的心理準備,不管有沒有掌聲、有沒有人讀,甚至沒有任何掌聲、也沒有人讀,我都可一直「獨白」下去。因為這是自己跟自己對話,自己和自己約定,不需要別人參與,亦無關乎他人評價;此時書寫的本身即是目的,讓自己在書寫過程中自得其樂。

人為自己活,而不是為別人認同與否而活,不活在浮名虛利中。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只求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一切也就夠了。

對得起「天地良心」,意味著只要依著良心行事,一切的作為除了自己知道外,天地也都知道,顯示冥冥之中某種未知力量的牽引,公平公正評價、對待一切。

印順法師在《平凡的一生》表達了他自修和寫作的生活而說:「五十三年(五十九歲)的初夏,我移住嘉義的妙雲蘭若,恢復了內修的生活,但那是個人的自修。我偶然也寫一些,又把它印出來。但沒有想到有沒有人讀,讀了有沒有反應。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寫一些,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在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孤獨,充滿了法喜。

人如果心智獨立,就不會與世俯仰,不以窮達易心改志,而是知道任何有意義的事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自己和超越界的關係。作為一個學者讀書寫作亦復如是,如同上述「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以這樣的心態來工作和生活,相信能無入而不自得。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當甜蜜成了負擔

2016. 9. 18  Sun.
當甜蜜成了負擔
今天觀看大愛台「大愛探索周報」名為「力學無礙」的節目,報導身障孩童就學困難,以及家有殘障孩子的困窘處境,內心感慨良多。

健康、活潑、可愛的小孩,乃所有父母親的共同期盼,但世間一切豈能盡如人意?「缺憾」始終是真實人生的一部份,於是乎,想像中甜蜜家庭成了沈重負擔,父母親有著嚴峻的挑戰必須去完成。

我自己也有小孩,很慶幸她的鬼靈精怪,時時感染她的天真無邪,一想到心理就覺無比歡喜。她的狀況讓我們放心,也讓我們省下許多時間,如不需常往醫院跑。相對於此,有些父母沒那樣幸運,若以父母心將心比比,我感到相當不忍,不管是對小孩或小孩的父母。

正因為人世間的不圓滿,甚至是苦痛,才讓我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且也激發我們內在的慈悲與良善,去關心他們、陪伴他們,為他們作些什麼。

職是之故,我是支持教育部推行受教「零拒絕」的「融合教育」,讓特教生和一般生一起生活學習,讓健康的孩子去感受真實人生,知道不是所有同學都和他們一樣身心健康、家庭美滿。

學校與社會彼此接納,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支持。這樣的孩子一旦出生,父母親的未來已大不相同,面對人生一門特別的功課,走入更高階的修煉。

看完報導,我緊抱著小女,很高興她如此活潑可愛,也願她一直都能如此,作父親的我別無所求,只求她平平安安、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