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24 Thurs.
佛陀是PBL始祖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指出在巴利藏《中部》第140經記載一則故事:曾有一出家人與佛在同一屋簷下過夜,這年輕人的儀態舉止輕安莊嚴,佛就問他:「比丘啊!你是在誰的名下出家的?誰是你的導師?你服膺誰的教誡?」
年輕人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一位釋迦族後裔,已得了阿羅漢果,是一位覺行圓滿的尊者。從此對話中,可知此年輕人並未真正見過佛陀,並不知道說法的是誰,所說的是誰的法,但他卻深解其中的法義,從切身實踐中得到真理的好處。
「見法即見如來」、「以法為師」、「依法不依人」等一直是佛法的精神。法如同藥乃用來治病,只要藥效好,未必需追究藥方是誰配的,藥從何而來,如此顯示出佛法之重實證、實用和實效。
可知佛教關注問題之解決,直接面對生命的憂悲苦惱,一如《箭喻經》中所示。 因此佛陀可說是「問題導向學習」(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先行者,佛教信仰的實踐、佛法思想的開演並不是無病伸吟(至少初期佛教如此),而卻是為了解除人生中的實際問題,這和當代實用主義(pragmatism)之基本看法若合符節。
也如胡適的「多談問題,少談主義」,以及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等,佛法之實用性導向以及「方便」的強調亦流露此精神。
不管是《大般若經》說「觀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智度論》:「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以及《成實論》「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等,之所以肯認世間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其一也在於善法發揮了實際功能,在道德教化、勸善懲惡產生具體效用。
總之,佛法有著濃厚的實證性格,佛陀可說是PBL始祖,佛法的教育觀點及其與實用主義之間的可能關係頗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