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心同理同」

2019. 2.22  Fri.

「心同理同」

余英時先生論述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特別標示出「心」的特殊地位,他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經「軸心突破」(axial breakthrough或有稱「哲學突破」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整個哲學思維產生新的轉向──以「心」取代「巫」,往後哲學發展走上「道與心合」或「收道於心」的方向,開展以「心」為中介來連繫天人之間的關係,走向精神修養為主之「內向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除構造出「心學」(廣義的)系統,並奠定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心性之學傳統暨中國哲學的特色。[1]

中國哲學的觀點和佛教有若合符節之處,佛教的「心」基本上環扣在「業」的思想,如佛典「意業為最重」、「心能積集業」、「集業說心」「心動說名為業」等論調即是;換言之,相對於佛教之心意識與「業」密不可分,中國哲學有「道與心合」、「收道於心」、「引道入心」、「道(與)心合一」等(以上皆余英時用語)之思想路數。如此心的鍛鍊或心性修養無非是在除滅「業」或體驗「道」,足見中、印哲人之「心同理同」。

「心」的概念在佛教等東方思想脈絡下,與現今科學(以及受到科學深遠影響的「自然化哲學」)的認知很不一樣,但也正因不一樣,值得我們從「跨文化」的視域中深入的對比、探討之;除借取佛學見解和西方學界觀點作對照外,也可以留意傳統儒、道哲學觀點的可能回應,甚至是古代的醫家思想。[2]


[1]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全書的重點之一,即在於說明及論證此點。另見拙作<從余英時觀點初探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跨文化」視域下的解讀>(刊於《東華漢學》第28期)。
[2] 如《黃帝內經》對心、神、意、氣等概念都有著相當深刻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