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學佛與做人
2019. 2.15 Fri.
學佛與做人
不少人信了宗教後都經歷「改頭換面」的過程,但我們樂見的是「洗心革面」的正向改變,最怕到頭來「面目全非」,把自己弄得「不成人形」。
如有佛教徒學佛後成天佛言佛語,規矩限制很多,外相上看起來很虔誠,但可能僅是陷入另一種執著,掉落在自設的框架中「執迷不悟」。
宗教徒之虔誠信仰,追求彼世安樂的同時,易於輕忽了此世的關照,過往的共同認知一概抹殺,逐漸失去常識判斷的能力,更極端的有以信仰為名的暴力攻擊(如「恐攻」)。
「人間佛教」之「人成即佛成」、「即人成佛」,所強調的即是從人類之共知共能、共同認識,依於佛道向於解脫,人格的完滿即是成佛。換言之,若不是在「五乘共法」、「人天乘」的基礎來談解脫道和菩薩道的修行,可以說是某種意義的「捨本逐末」。
身而為人皆有著相通的基本價值,而為人性所共有,包括仁慈、善良、愛心、勇氣、寬容、尊重等,而不是學佛未成卻也不知怎麼做人。相對的,學會如何做人即是在學佛,學佛亦也是在學做人,只不過這樣的做人不是隨順凡夫氣息,卻有著「轉凡成聖」的理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了佛卻忘了做人做事的本份,乃是得不償失。世間共同認定的良善價值雖未必優位於(superior to)信仰,但一定是優先於(prior to)信仰,猶如《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明辨的本末、終始和先後,佛法修學的路才能走得平順。
學佛與做人
不少人信了宗教後都經歷「改頭換面」的過程,但我們樂見的是「洗心革面」的正向改變,最怕到頭來「面目全非」,把自己弄得「不成人形」。
如有佛教徒學佛後成天佛言佛語,規矩限制很多,外相上看起來很虔誠,但可能僅是陷入另一種執著,掉落在自設的框架中「執迷不悟」。
宗教徒之虔誠信仰,追求彼世安樂的同時,易於輕忽了此世的關照,過往的共同認知一概抹殺,逐漸失去常識判斷的能力,更極端的有以信仰為名的暴力攻擊(如「恐攻」)。
「人間佛教」之「人成即佛成」、「即人成佛」,所強調的即是從人類之共知共能、共同認識,依於佛道向於解脫,人格的完滿即是成佛。換言之,若不是在「五乘共法」、「人天乘」的基礎來談解脫道和菩薩道的修行,可以說是某種意義的「捨本逐末」。
身而為人皆有著相通的基本價值,而為人性所共有,包括仁慈、善良、愛心、勇氣、寬容、尊重等,而不是學佛未成卻也不知怎麼做人。相對的,學會如何做人即是在學佛,學佛亦也是在學做人,只不過這樣的做人不是隨順凡夫氣息,卻有著「轉凡成聖」的理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了佛卻忘了做人做事的本份,乃是得不償失。世間共同認定的良善價值雖未必優位於(superior to)信仰,但一定是優先於(prior to)信仰,猶如《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明辨的本末、終始和先後,佛法修學的路才能走得平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