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不買奢侈品
菩薩的精神是慈悲利他,任何苦難眾生都是菩薩關愛的對象,也因此當眾生困頓、有需要時,悲心殷切的菩薩自是不安不忍其艱難處境。
菩薩在物質面向上但求滿足基本需要,夠用就好,但在精神面向上總是感到匱乏,猶恐失之。相對的,菩薩過度強調物質的享受將弱化精神的能力,也因此菩薩對欲望是審慎的,一方面是提昇自己性靈,一方面是關切他人需求。
試想:如果花一大筆錢,買自己用不到而純粹只是欲望的奢侈品(如寶珠鑽戒等),跟把這筆錢拿去濟貧賑災,菩薩應該選擇哪一種呢?
菩薩不買奢侈品、不用奢侈品,如果是別人給的,為了不違逆他人好意,也只是低調接受,感恩之餘還要帶點慚愧。
而且菩薩不只不買奢侈品,也不應吃得太豪華、太享受,平日寺院餐也避免過於奢華鋪張,否則「『佛門素齋香』,路有凍死骨」──佛門中的「鴻門宴」易於減損道場的清修氣息,也無助於慈悲心的增長。
菩薩不買奢侈品是為了減除自己的欲望,這是「淨心第一」;菩薩把購買奢侈品的花費轉為救濟需要的人,這是「利他為先」,在利益到他人的同時也昇華了自己。
這不只是大乘佛教的立場,任何有良知、道德感重的人亦持此一看法,如倫理學家Peter Singer即認為:富人無視於窮人之貧病交迫而執意於奢華享受乃是不道德的。
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是人之常情,但簡約儉樸的生活有利於精神生活,以精神性來超越物質性,甚至以神聖性來取代世俗性。因此菩薩念及苦難眾生,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一切都將了然於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