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解行並重」
2019.
2.24 Sun.
「解行並重」
這兩天在松山慈濟分會舉辦「成佛之道研習營」,我忝為其中講師之一,活動後有一些小感想。
「成佛之道研習」顧名思義是研讀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一書;而能在慈濟的道場探討印順佛學,談論「慈濟宗門」以外的佛法,令人覺得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直接或間接的串起了印順、證嚴兩人的師徒法緣。
進一步說,印順導師是證嚴上人的師父,證嚴上人是慈濟人的師父,慈濟人去認識自己的「師公」,包括他的精神、思想和人格等本是事理之常;但由於慈濟宗風以實踐篤行為主,與「師公」的學理路數多少形成距離。
換言之,不是不談導師思想,而是因時間精力有限,於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把他的思想放在一邊,另一種「敬而遠之」的取捨。
有一次我在靜思書軒買了一本印順導師著作,結帳時店員對我說:讀師公書的人她都心懷敬意,因為很少人來買、買了也不見得看得懂。或許是因為感念印順導師,因此書雖然賣得不好(相對於其它著作),卻也始終陳列架上,作為是禮敬的一種形式。
不過實質上的禮敬猶勝於形式上的禮敬,實質上的禮敬來自於對他精神理念的認識。
「成佛之道」固然可以狹義的理解為《成佛之道》這一本書,然而「成佛之道」正也是「菩提道」、「菩薩道」,也因此日後「成佛之道研習營」如何能兼顧印順思想與慈濟特色,作為某種「解行並重」的範式,應是今後值得思考的方向,我也衷心期盼此一發展的可能。
「解行並重」
這兩天在松山慈濟分會舉辦「成佛之道研習營」,我忝為其中講師之一,活動後有一些小感想。
「成佛之道研習」顧名思義是研讀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一書;而能在慈濟的道場探討印順佛學,談論「慈濟宗門」以外的佛法,令人覺得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直接或間接的串起了印順、證嚴兩人的師徒法緣。
進一步說,印順導師是證嚴上人的師父,證嚴上人是慈濟人的師父,慈濟人去認識自己的「師公」,包括他的精神、思想和人格等本是事理之常;但由於慈濟宗風以實踐篤行為主,與「師公」的學理路數多少形成距離。
換言之,不是不談導師思想,而是因時間精力有限,於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把他的思想放在一邊,另一種「敬而遠之」的取捨。
有一次我在靜思書軒買了一本印順導師著作,結帳時店員對我說:讀師公書的人她都心懷敬意,因為很少人來買、買了也不見得看得懂。或許是因為感念印順導師,因此書雖然賣得不好(相對於其它著作),卻也始終陳列架上,作為是禮敬的一種形式。
不過實質上的禮敬猶勝於形式上的禮敬,實質上的禮敬來自於對他精神理念的認識。
「成佛之道」固然可以狹義的理解為《成佛之道》這一本書,然而「成佛之道」正也是「菩提道」、「菩薩道」,也因此日後「成佛之道研習營」如何能兼顧印順思想與慈濟特色,作為某種「解行並重」的範式,應是今後值得思考的方向,我也衷心期盼此一發展的可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頗有同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