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命能量的增益
體內有滿滿的正氣…
地球環境破壞愈少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 6.21 Fri.
開展慈濟特色的佛學
在慈濟大學任教多年來,我偶會被問起慈濟的佛學研究現況,外人認為慈濟既是以佛教自我定位,佛學研究應該是被強調或重視的,一如法鼓山、佛光山等其它具規模的佛教團體一樣。
然而每個團體的屬性不同,慈濟以慈善起家,擴展而為醫療、教育、文化、環保等各項志業,純佛學研究不是發展的重心,相對於佛學更著眼於「學佛」,或者說不是不要佛學而是更強調「學佛」。
只不過當「開宗立派」──「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創立後,既自許為佛教的一宗,佛學相關論述是讓人引頸企盼的,不管是慈濟內部或外部皆有這樣的期待。
作為一個佛學為主的研究人員,我偶也會思索慈濟需要發展什麼樣的佛學,著重怎麼樣的佛學教育。如先前<「應用佛學」>所說,慈濟不是不需要佛學,而是需要「另類」的佛學,有別於學界主流的佛學研究,結合長年來的「慈濟經驗」嘗試去拓展「應用佛學」、「實踐佛學」、「行動佛學」,乃至於「人間佛學」、「現代佛學」等可能,開闢佛學另一創新的發展路徑。
現今佛學研究訓練仍重於傳統文獻的分析和義理解讀,強調梵、巴、藏等佛典語文的背景知識;但以「應用佛學」、「實踐佛學」、「現代佛學」等為未來發展潛勢,關心的是佛法之實際運用,如結合心理學應用在療癒與諮商領域,開展佛教慈善模型的探討(佛教「善經濟」等),乃至包括宗教的比較對話、佛學與科學的關係以及佛教生態學、佛教生死學等皆是。
總之,開創具有深度內涵的慈濟式佛學特色,乃是眾人的殷殷期盼以及未來共同努力的目標,對內培養自己的人才,對外展開論述因應可能的挑戰,從宗教或信仰實踐的角度走出自己的佛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