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欲惑之間

2019. 11.26  Tues.
欲惑之間
佛法說「欲為苦本」,如《雜阿含913經》說:「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以及云:「若有一愛,便生一憂悲苦惱,若無愛者,是則無有憂悲苦惱,離於塵垢,如池蓮華不著於水。」
                
雖說「欲為苦本」,然而生死流轉的根本亦在無明,如「十二因緣」所示;可知惑(無明)與欲(貪愛)構成人類苦痛暨輪迴的關鍵──「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致使我們出生於此;或者如《雜阿含913經》說:「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事實上,「十二因緣」亦緊扣著欲望來談,其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可視為是「欲望的條件構成」,觸、受、愛、取是「欲望的行為表現」,有、生、老死「欲望的結果報應」。整個「十二因緣」對應於「惑業苦」的架構──因無明起欲而造作惡業,因造作惡業而感召苦果,既關乎苦、也關乎欲望,當然也關乎無明。

欲愛的初始是無明,欲望的解脫是勘破無明,欲與惑緊密關聯,人類就是在欲惑之間不停輪迴、不斷受苦。

如此,對治欲望不在於放下,而是根本不曾擁有,之所以視為擁有、執為實有乃因於無明,所擁有的只是無明、所擁有的只有無明,一旦無明不在欲貪亦不復存,而佛法之重正見、重慧學、重覺悟,即是於煩惱之本連根拔起,得到寂靜清涼的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