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三量」的共構關係

2019. 12.25  Wed.
「三量」的共構關係
知識的來源在西方近現代哲學有著熱切討論,分有理性主義(rationalism)及經驗主義(empiricism)兩大陣營,探問知識的產生究竟是以理性為重、還是以經驗為主?

在佛教看來理性和經驗缺一不可,知識離不開具體經驗,但不代表只有經驗,反之理性的運作也少不了經驗的過程。換言之,知識是由理性和經驗互依共成而生,而且一個人的知識背景、認知記憶亦會影響其理性判斷和經驗知覺,可以說三者間相互關涉、彼此牽連,或可藉下列架構表示之。
若把聖言量、現量和比量之「三量」作串聯式解讀,可知聖人的教法必須有經驗和理性的基礎,現量代表著知覺經驗,比量意味著理性思考,如此知識暨真理的途徑不只有單一門道,不能徒然信靠聖典的權威教導而漠視一般人所重的理性和經驗。

此外,「三量」搭配著「三慧」,智慧的累積必須透過「聞思修」,不管是知識累積或智慧啟悟,大致依循著相似的構造;不只順向的從聞而思、從思起修,而且也反向的從修、思所得來檢驗所聞之法。

若沒有比量、現量支撐,聖言量的教說就容易流於專橫和獨斷;如果沒有比量、聖言量的依據,現量就落於主觀和神秘;如果沒有聖言量、現量的佐證,比量就顯得虛浮和空泛。

可知,「三量」或也是環環相扣、穩固的共構關係,相輔相成又相互制衡,以聖言量之教法作為引導,比量之尋思來助於判斷,以現量之實踐來驗收成效等,而或可以為下面之結構。
相關文章  「三量」的修行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