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植物是否為眾生?

2019. 12.3  Tues.
植物是否為眾生?
植物是否為眾生在古代即有不少討論,甚至還涉及佛性有無的探討,而有「草木有性」、「無情有性」等著名觀點。植物是否為眾生,首先梵文Sattva既譯為眾生也譯為有情,或者合稱為有情眾生,意味著眾生有著情識的反應。佛教之普度眾生,所關心的是有情眾生,在於有情識反應的眾生具有苦痛的知覺經驗,有情眾生或亦可言「有苦眾生」,存在一定身心活動的現象(或身心現象的活動)。

佛法之關心限於眾生,可說契應於「苦」的核心關注;佛法「四聖諦」即環扣於「苦」,除了人類外還有知覺能力、感知反應的動物等。也因此若問「植物是否為眾生」或當續問「植物是否會痛苦」,如果植物沒有(或少有)苦痛反應,則似乎難以符合有情眾生本意內涵。

一般而言,苦樂經驗是建立在特定的生理狀態,如必須具備神經系統,因此「植物是否為眾生」、「植物是否會痛苦」,更具體的追問在於「植物是否有神經系統」,而此一問題透過現今的科學方法、科學技術,當可以有一定的答案,足以幫助我們判別植物是否為眾生。

依科學之見,植物雖有生命,但植物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如此而缺乏意識經驗,未必能知覺到痛苦,也因為少有情識反應,因此不能視為是眾生。

當然上述是理性的作答,近於當代西方「自然主義」的解釋路數,如果傾向於神秘的理解和玄妙的想像,自不易於接受此一看法,而還是認為植物是眾生,且不只是眾生還有佛性本具,也因此終有成佛的一天。不過在此觀點下,「吃素」也成了一種嚴重的殺生,面臨另一解釋的困境。

無論如何,在今日生態浩劫、環境危機的時代,愛護地球、保護植物已是普遍共識與普世價值,一般人尚且戮力於此更何況是佛教徒。相對的,從環保及護生中正顯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在心思清淨慈悲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對植物、對大地有一份柔軟的關愛(或至少不作無謂的傷害),佛教徒之於植物的立場亦顯而易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