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聖人都有過去
相傳龍樹菩薩出生婆羅門種姓家族,年少天資聰穎卻沒能學好,曾與數名好友一同學習「隱身術」,具有自由出入王宮的本事,甚而欺凌宮中婢女。國王得知令力士數百人入宮揮刀空斬,好友們皆不幸身亡唯龍樹得脫,年少的龍樹領悟到:「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此後出家修道、窮諸佛典進而通達法義,成為佛教史上偉大的論師。[1]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修道成佛,在此之前也有他的過往;如彼時的悉達多太子坐擁榮華富貴,除了娶妻生子,亦縱情於感官欲樂的享受,過著世俗一般人的生活。
不只是每個人都有過去,而且每個聖人也都有過去,所謂「人不痴狂枉少年」,意味著少不更事、年少輕狂的成長階段,也因此做了不少荒唐事。然而,「回頭是岸」、「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只要立定志願洗心革命,就足以重新開始,不管什麼時候走上正途皆永不嫌晚。
正因為有著欲望之苦的經歷,更讓人看穿世間、看破人生,而精勤於佛法的修學,所謂「煩惱即菩提」──「塵勞之儔為如來種」、「 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等,或亦有此隱含之意義。
有一些年幼的孩子,小小年紀慧根萌發,猶如「靈童轉世」,過去修行人乘願再來,這福德因緣深厚固然令人讚嘆,然而有些「靈童」卻必須在紅塵中打滾,刻骨銘心知道世間的苦,才了解佛法修學之可貴。
一如偉大的佛陀及龍樹菩薩一樣,他們都是累劫修行而來,但他們在歷史或傳說上的示現,卻都曾顯示出年少歲月的「沈淪」,如此意味著佛法修行的路上,每個人因緣不同。有人「童真入道」至始至終清淨梵行,有人卻是百轉千迴,非得在俗世紅塵打滾才會猛然醒悟,自知時至踏上「正途」(或「歸程」)。
正因為每個聖人都有過去,「孰能無過」,也因此寬容是必要的,面對他人的無知錯誤,就想像這些偉大人物亦會犯錯一樣,亦相像自己也會犯錯一樣,如此天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亦成了一種待人處世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