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學之二路開展
2020. 7.7 Tues.
慈濟學之二路開展
慈濟學研究之提倡,慈濟學研究若要作出顯著貢獻,或許可以分成兩種研究路數,一是消極的說明辯護──對外界生起的質疑進行澄清,另一是積極的介入論述──對社會乃世界情勢各種議題,提供觀點的參照及啟發。
慈濟開創性作為,帶來一定革新氣息,如佛像「宇宙大覺者」的創作即是一例,然也因創意而引來一些非議;包括證嚴上人「善門入佛門」之「修福先於慧」,也引發佛教界「修福不修慧」的刻板印象,這些都值得適切提出澄清乃至辯護。
此外,菩薩道上面對眾生各種問題,尤其是倫理學諸多爭議,如社會上討論的廢死、安樂死、代理孕母、乃至「同婚」議題等,雖然具高度爭議,但慈濟觀點暨佛法智慧的啟發也是值得嘗試。只不過,慈濟以慈善為主調,廣開善門海納百川,有時避免徒增困擾,「默然」是最好的因應之道,而不需「主動出擊」。
消極的辯護與積極的論述有時兼而有之,例如慈濟近來強力「勸素」之「非素不可」,即有深度論述論證的必要,不只為自身主張作呼籲,同時也為公共議題發聲,闡發素食之於生態保育、氣候變遷、動物保護、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等正面效益。
總之,慈濟學研究大有可為。事實上,不只慈濟學,任何關心自身信仰發展及「現代化」都面臨此兩重路數的挑戰,不只自己站得住腳,同時也可以啟發他人,如此之「自利利他」,正是大乘菩薩道所強調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