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業報身」

2020. 7.4  Sat. 

「業報身」

大乘佛法說佛有「三身」,分別為「報身」、「法身」、「化身」,「報身」所指是「色身」,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之身。

 

在初期佛教中應是著重於「報身」的概念,如《雜阿含經》第294經:「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相應於「十二因緣」之教說,凡夫之軀受無明與貪愛之業力感召,識入母胎後名色增長,而有種種六根活動及造業歷程。

 

「報身」,就一般凡夫而言又名「業報身」,帶著業力而來的身體;如此身體的狀態和「業」有一定關聯。

 

業報可初分為善惡二種,因著「善惡業」會有「苦樂報」,而苦樂是身心的確切感受,因此苦樂往往是建立在身體經驗上,佛法之關心「有情眾生」,也正因為他們有明顯的苦樂反應。

 

身體是業報的結果,由此可知在佛法中,非但心意識不是一純然的生理語彙(即大腦),身體也不僅是生物學、醫學等可以全然解釋的;身體存在及其一切可能的發生(尤其是疾病),都和一個人的業力有關,所謂「業生色」亦也在此。

 

佛教中的「業報身」、「業生色」等概念,說明了身體不只是生物性的,而且也是價值性的存在,一個人長遠的道德行為(「業」)決定其身體狀態,不只是這一生、還有前生,以及無限可能的過去世。

 

既然牽涉之因緣深遠廣泛,因此一個人身體狀況的任何變化(如生病),都是某種「業力現前」,在業果業報的背後有其一定的業因業緣,只是「業緣不可思議」,不能完全解明其背後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

 

總之,佛教身體觀的探討,背後或也涉及了業報思想,健康象徵著福報,也意味善業功德累積的果報(善報),身體的存在其實也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

 

相關文章 疾病的四種向度  業緣決定論(業生色) 身體之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