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7.2 Thurs.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知識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知識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印順導師雖然一生傾心力於知識學問的鑽研,也表示在「修行」、「學問」、「修福」三類出家人中著重於「學問」的「聞思」,但他對知識看法卻不是絕對的。
如在<佛教的知識觀>一文中,雖表示知識有其缺點,包括知識的片面性、相對性、名義性乃至錯亂性,但同時又指出知識的長處,認為以佛法立場,知識有「以分別識成利生事」、「以分別識成深信解」、「以分別識成無分別智」三種好處。
由此可知印順導師對知識「不即不離」的「中道」立場,既承認其貢獻、也明瞭其局限。
古往今來解脫的阿羅漢未必遍讀經論,可知解脫不是建立在知識上,而是「無分別智」(包括「法住智」等)的契證;這如《心經》所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乃依智慧得解脫而不是依知識的解脫。
然而知識卻是菩薩行所必須。知識,或更廣泛的「知能」──知識技能,乃修學菩薩道不可或缺的,如菩薩「五明」之學,除「內明」外,「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等,都是「共世間法」的「知能」取得。
可知,知識學問和技術藝能是工具,作為度化眾生的利他方便,而以眾生之「離苦得樂」才是唯一目的。這意味著知識如同「俗諦」,智慧猶如「真諦」,知識無法引領解脫,但若缺乏知識,菩薩的智慧亦難以完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