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7.9 Thurs.
哲學作為一門學術
哲學作為一門學術有其利弊,哲學性情重的人往往不拘小節,因於創意的天馬行空,使在觀點的表達上未必盡符學術規範的形式要求。相對的,學術研究的嚴謹時而限縮新見的創發,而只能處理一些細小問題,減損思想的開闊性和啟發性,這也足見哲學創意與學術嚴密之「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
哲學作為一門智慧之學,智慧是否能以學術方式呈顯,恐怕見解不一,畢竟哲學一旦以學術形式來論究分析,哲學成為知識而未必還是智慧(雖然知識和智慧間不是截然二分的)。可知哲學作為一門學術有其利弊,哲學順應學術運作機制,如升等或考核評鑑等要求,publish, or perish的殘酷現實,總不免走向「狹小主題、制式方法、迎合流行」(朱敬一所言)。
智慧需要經驗的體悟,關涉價值性的「心領神會」,如禪宗所說的「悟」,屬於一種「智的直覺」,如此之「智悟」冷暖自知,有時不能說或說不出,無法形諸於語言文字。
此外,哲學不只是學術而更是「道術」,主要在於「人格涵養」,過去的哲學家即是「求道者」,這在古希臘、中國和印度的哲學傳統皆是如此,但今日哲學界談人格涵養而且躬身實踐已少之又少,即便從事東方哲學者亦然。
「尊德性而道問學」,理應是哲學的理想,關心生命終極性問題的探索,包括什麼是真實/實相?什麼是幸福?如何幸福?為什麼需要道德?人生是否為苦?及至於人生意義、生活目的等價值反思;雖然其間沒有標準答案,但卻依舊值得探尋,因為探尋本身即是益處所在,過程即充滿著收穫。
哲學作為一門學術,知識的操演方式容易普及,但也可能因此走向制式平庸。相對的,哲學應當回到「智慧」本身的關注,復歸哲學作為「求道」之學,除了開闊思維與寬廣觀照外,還要有親身實踐的體驗感受,如此「知行合一」、「解行並重」才是「哲學的修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