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意生身」

2020. 7.5 Sun.

「意生身」

「意生身」之「意生」,南傳作manomayā譯為「意所生的」、「意所成的」,而「意生身」manomayaṃ kāyaṃ)可知為「意所生的身體」、「意所成的身體」,菩提比丘英譯為「心所成的身體」a mind-made body,由禪定所生、神通所現的高度心靈精神的展顯。

 

不過,就阿含佛典,《雜阿含經》第957:「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簡短的一句,透露出兩個訊息,一、「意生身」尚未解脫(「有餘」),卻還復受身、生於餘處;二、之所以「有餘」是「業」的造作,因「業」的愛取而有生命的存在(「生死流轉」)。如此「意生身」似無異於「業報身」。

 

上述經文脈絡,乃對於「命即是身」以及「命異身異」二邊無記的探問,表示凡是有業的存在就有生命存在之簡明道理;就像火的燃燒一樣,只要有燃料、有空氣(風),燃燒就會持續進行著,有業的造作就會有生死輪迴。

 

如果依據佛法「意業為最重」(乃至於「意即是業」)等觀點,(意)業的造作而「得此識身」,感得「有識之身」,如此「意生身」就初期佛教而言或許即是「業報身」。

 

雖然《雜阿含經》957之「意生身」透露出「業報身」的觀點,但「意生身」在不同脈絡有不同理解的可能;如以「意生身」描繪深入禪定的心靈境界外,後世甚有以「意生身」為「中有」、「中陰身」等,而近於神教信仰所謂的「靈魂」。

 

總之,「意生身」是一個有意思的概念,不管就佛學或哲學而言,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這裡只是相當初步記錄下零星雜想的片斷。

 

相關文章 「業報身」  從「意業為重」到「福德一致」

相關論文 佛教「意業為重」之分析與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