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以語言策略說不可說

2017.4.25  Tues.
以語言策略說不可說
從語言策略入手,探討《老子》與《中論》的語言觀,乃是本研究的特點之一。語言策略的概念,乃與不可說相對,而道、佛哲學中不可說命題的強調,又是其中的特色,因此從語言策略掌握道、佛的語言觀或語言哲學,應是可嘗試的新進路。進言之,佛、道語言哲學的特色之一,乃是在實際運用、教化的層面上,展示出其獨特性。而此語用面向具體的展示之一,即是語言策略或技藝的運用。而且《老子》與《中論》不僅僅提出其語言策略的觀點,事實上也善用此語言策略來作表述,此點實不容輕忽。
就《老子》與《中論》而言,兩者同樣面對不可說的道理;為了說此不可說,兩者皆開展出其語言策略及對語言的反思。對老子和龍樹來說,語言不能窮究對道與空性、涅槃的認識,但又不能不依靠語言;換言之,語言有一定的工具性價值,使能指向道或諸法實相的認識。因此,兩者所指出的未必全在於語言的限制,也包含了如何善用語言以宣說道理、教化世人。所以,不管是《老子》「正言若反」的正反對演,還是《中論》或說或不說、既立且破的兩面策略,兩者皆強調善用語言技藝,目的之一是為了避免執文害義,而能靈活以待。可知兩者在展示其智慧型態時,有著相近的論述手法。對於兩者在不說與說、不言與言(或不名與名)之間,我們可以就道、佛各自的語言特色,作下列的整理:

不可言說
權巧地說(語言策略
道家
道不可言、不可名、無名
正言若反、始制有名(強為之名)、善言、貴言、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等
佛教
空不可說、不欲說、無所說
假名說、二諦說、中道說(說於中道)、方便說、依義不依語等
可知,道與空性不可說其中所隱含的意涵之一,可在於善用技藝而靈敏地說;即在不可說之餘,如何發揮語言策略以作因應,也是兩者哲學所關心的。因此,相對於西方學界慣以「神秘主義」(mysticism),或者超驗性(transcendental)的觀點,[1]以及「語言的限制」等,來理解東方哲學所謂的不可說,實際上「權巧地說」也是要傳達的訊息之一。或者,換個方式說,作為宗教實踐面向的老學和中觀學,所謂的不可說強調的主要是修證經驗上語言的非認知性;而作為哲學思辨面向的老學和中觀學,具有十足理智思辨的特質,所指的不可言說,背後應蘊含語言策略運用之必要。 

取自     博論《道與空性》頁111-113


[1] 超驗(transcendence)來理解佛教的宗教經驗,Asanga Tilakaratne也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原始佛教(Early Buddhism)的語言觀及實相觀,皆不是超驗式的,這點與其它的宗教截然有別。見Nirvana and Ineffability: A Study of the Buddhist Theory of Reality and Language, Sri Lanka: University of Kelaniya, 1993, p. 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