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略談佛教身體觀

2017.5.23  Tues.
略談佛教身體觀
一般認為佛教是「重心輕身」,諸多語彙如「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及至「意業為重」等,皆強調「心意識」的優位性;相對於此,身體的定位似有輕忽的傾向,甚至否定排斥之。若回到佛典脈絡中,初步可知有三種可能觀點:

一、從欲望對治談身體
  阿含經教為捨離對身體的貪愛執著,視身體為不淨而冀捨欲清淨。如此,把身體當作「臭皮囊」,處處流出不淨,而一旦知其不淨,就會捨斷無謂的愛染貪執,得到身心的安定。[1]

二、如實觀照身體本然
  在阿含經教中的「身念處」修行,要人時時保持對身體的覺知,而「觀身如身」。意即,不管在行住坐臥,或眠寤語默之間,任何一舉一動都要保持正念明覺,如實知道當下身體的狀態,而訓練覺知力、觀照力。[2]

三、善用身體做有意義的事
  以上兩類是主要聲聞乘的觀點,重於自身的修持和解脫;但在菩薩乘中卻時常表達「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的意義。如《無量義經》中說:「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即是,包括「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故事,都表達菩薩「獻身」眾生的心志,如此而輕視身體、視身體為工具而非最高價值,要人善用身體做有意義的事。

  如一開頭所說,佛教給人印象是重視心靈、心性與意識等,而鄙薄身體;過去我的研究也都集中在「心意識」的探討,未來可以的話我想要「回身』轉意」,多談一下佛教的身體哲學,期能達到「身心平衡」。


[1] 不淨觀」之一例如《中阿含經》卷20〈長壽王品〉:「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𦝩、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CBETA, T01, no. 26, p. 556, a18-26)
[2] 如《中阿含經》卷24〈因品〉:「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昂,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2, b24-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