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如實正觀」

 2020. 8.26  Wed.

「如實正觀」

形上學探討的有無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未必涉及到認識主體,但認識論所談的認識問題,必須假立一個認知主體的存在;意即「是什麼」與「認為是什麼」,可以區別成兩種不同的問題。[1]若根據《中論》自身的法義來看,除了《中論》的品名皆以「觀」(parīkṣā)字作起頭外,[2]從首頌之「善滅諸戲論」到末頌的「悉斷一切見」,以及「滅一切戲論」、「離諸見」、「誰起是諸見」等之論述,均可知《中論》關心見解的問題,而未必僅是外在客觀事物的存在性問題。此外,《中論》順著《般若經》的「如幻如化」、「夢幻泡影」之觀點,以夢幻、幻化等來描繪我們所認知的世界,[3]並以此對治凡夫對現象事物的執取;此皆說明認識、知見的問題也是《中論》關懷重點之一。                                                                            

換言之,《中論》既關心有、無客觀存在的實相為何,同時也關心有見、無見,或者對有無的見解;也就是在「是什麼」與「認為是什麼」兩個不同的問題裡,《中論》除了重視「是什麼」的諸法實相,也重視「認為是什麼」的如實知見。甚至不僅《中論》重視知見的問題,整體佛教思想亦復如此,因為牽動生死輪迴的核心要素在於「無明」,如十二因緣即以此為第一支。此外,八正道以「正見」為首,也說明知見在佛教中的地位;可以說,欲探討苦和苦的止息,首先是見解的問題,或者是所謂的無明的問題。而《中論》以摧邪顯正為宗,其中的邪正之分,主要也是觀念見解的問題;其中所摧破的戲論、邪見等,有不少是以有無之形式來呈顯。對此,龍樹除了在《中論》以「若有若無相」來說明智慧低淺者的認知判斷外,在《大智度論》也說:「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4]可知一切戲論可由有無的形式來顯現,使人生死流轉。甚至,在《中論》的所謂常斷、一異等諸見,亦皆根源於有無見,[5]而且由有無推展出去,也可形成四句輾轉摧破的模式。[6] 

如果《中論》的有無關涉到知見的問題,則以什麼觀點來認知有無,或者能否如實正觀世間有無的因緣空性,成為其中的關鍵。具體地說,若根據緣起理論的基本法則,所謂的「有」乃是「此有故彼有」,所謂的「無」乃是「此無故彼無」。在此法則之下,發展到般若、中觀學後,即說非有非無。可知,《中論》明確提出對有無的觀點,對於有無或一切法的存在,必須在緣起性空的知見下,才能看徹一切的有無乃依因緣條件而成,因而是空無自性的,並沒有實體性或本質性的有無。一旦領會到此因緣空性的理論,則有無二見將不再是顛倒妄執之顯示。 

總之,有無雖是探討存在的形上學概念,但在《中論》裡,有無也涉及知見的問題,因為眾生的執見多半以有無的認定形式來顯現,因此有無二見可視為顛倒妄執之顯現。而《中論》針對眾生所以為的有無作出檢視,試圖指出所認為的是什麼的有見與不是什麼的無見皆有問題,而使之正觀有無的緣起實相。 

取自 拙作《道與空性》,頁pp.318-321.


[1] 舉例而言,「那是一朵紅花」是客觀的描述或判斷,至於「我把那朵花看成紅的」,則涉及主體的認識問題,乃是由某人經認識活動後,所作的認知上的表述;可知這是兩種不同的陳述。

[2] 「有無」原是形上學相關之概念,但「觀有無」則為知見上的問題,而偏向於認識論同樣地,《中論》的「觀來去」、「觀六種」、「觀本住」、「觀本際」、「觀成壞」等諸品,亦可說是把形上學的課題放在認識論的脈絡下探索。

[3] 如《中論》所言的如幻亦如夢 如乾闥婆城」、「皆如幻如夢 如燄亦如響」、「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即是。

[4] (T25, p. 295, b26-27) 雖然近來有學者質疑漢譯《大智度論》非龍樹之作,但在沒有壓倒性證據的情況下,尊重大智度論》為龍樹之作的古說,仍是有其必要的。

[5] 有無見涵括《中論》所要破除的常斷見與一異見;即計執於有無之間,則不是生常見,就是生斷見,不是生一見,就是生異見。如〈觀有無品〉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以及龍樹在《六十如理論》(法尊譯)中也說:「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過。」此外,窺基《法華玄贊》也說:「若有者,執我後身為有,常見也;若無者,執我後身為無,斷見也。(T34, p. 725, b20-21)可知執為實有的有、無之見,不免會生起常、斷見等之過失。

[6]  如吉藏《金剛般若疏》說:「理如是者,言理是則名有見,言理是名為邪見,亦有亦無是名相違見,非有非無名愚癡見。所明之理,若墮此四中,即不名如是(T33, p. 92, b29-c4)此外,永明《宗鏡錄》說:「然無知之興,為破邪執,有四論文,一一破之。一者,或執有知,為常見。二者,或執無知,為斷見。三者,亦知亦無知,為相違見。四者,非有知非無知,為戲論見。(T48, p. 629, c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