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靈性」之方便溝通

 2020. 9.2  Wed.

「靈性」之方便溝通

「靈性」一詞被普遍使用著,不只在宗教、人文學科,一般語言也常提到此詞彙。現今所謂「全人醫療」、「全人照護」(Whole Person Care ),當中內涵最具特點的是靈性關懷、靈性照護等,即過去以病人為中心會考量到身心和社會因素,但靈性、精神性(spirituality)較少觸及,但顯然又有其重要性。

 

「靈性」看法紛歧,甚而有所誤導,如「靈性」、「神性」等背後隱含「靈魂」之可能預設。換言之,「靈性」可說是順著一般人神教式的思維習慣暨靈魂說傾向而使用,但作為佛弟子亦應知其方便性與局限性,而避免落入某種靈實體的「自性見」。

 

佛法不主張「神我合一」、「梵我合一」,相對於「真心梵我」佛法是說「五蘊非我」。佛教史上如來藏說及佛性說的遲疑,亦在於其底層「神性」思想的影子,認為以「佛性」來包裝「神性」而違反了「空性」的根本教導。

 

原始佛教之「無我」不承認「靈魂」而少用「靈性」,如是相較於「靈性」,「覺性」成為另一種可能,搜尋網路可以看到靈性照顧(護)與覺性照顧(護)的參照比較,惠敏法師<安寧療護的佛教用語與模式>一文也表達了此一意趣。

 

不過「靈性」一詞雖是一種集體迷思,而未必合乎佛法,但著實好用。例如十四達賴喇嘛談其科學觀以及科學與佛學交會的名著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書名既不用佛教、也不用宗教,而採用了廣義的「靈性」一詞,顯示佛法的普及性與開放性,避免宗教信仰之先入為主而視為某種意識型態,包括「靈性科學」(Spiritual Science)之使用亦存有客觀理性討論之意。

 

因此,當醫院強調以及推廣「全人醫療」中的靈性關懷、靈性照護,或也可注意之中的哲學立場和思想預設。若中性而言,「靈性」或可以詮解為人對於自身存有的價值定向與意義探索,找尋並安頓生命深層/底層的終極性存在,使得以安身立命。

 

如此,既可以知道「靈性」之方便溝通,同時也知道其中之多重可能及深層預設,才不致於因「自性見」而心生妄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