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身之感受與業之感應

2020. 9.9  Wed.

身之感受與業之感應

《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味著身體存在即是一種限制,人受制於色身的因緣條件,有著不得已的無奈。如因著身體存在,不可避免的需要飲食和睡眠等,意味著我們是被決定的(determined),而無法(全然)的自由作主,尤其面對老、病、死等苦痛時更是如此。

 

佛教之「業報身」,顯示任何有情的生命與身體都是業因業緣的業果業報,而既是關乎「業力」,就涉及累生累劫的多重因果,一時也改變不了──「不能自己」此面對身體長時間的苦痛,就只能透過心境上的安忍、懺悔、發願等嘗試轉化和適應

 

人的身體緊扣著「業」的存在,一個人的善惡業決定其苦樂報,苦樂是建立在身體的感受,也因此身體是業力果報感應的身體。此以有形有相的身體來談無形無相的業能運作,或也可說是佛教「道德的自然化」(naturalization of morality)的一種方式。

 

一個自然現象沒有帶來任何傷亡或損害,這就只是自然現象,如一道閃電倏地劃過天際,甚至可以是一壯麗的景觀;相對的,倘若一道閃電倏地劃過,擊斃了進中的路人,如此之「天打雷劈」似存在著「業」的運作。

 

「業」是關乎人的「業」也關乎道德,而唯人有道德可言,動物沒有(或少有)造業問題。然一切有情眾生可以感知苦樂,也因此他們亦是佛教道德關心的對象,身之感受與業之感應有密切關係,佛教之「藉假修真」其一涵或也在此,藉由身心修煉淨化業力,最終得到苦痛的解脫。


相關文章  「業報身」  宗教面對災厄的解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