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9.5 Sat.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素食是漢傳佛教之光
有人認為,佛教主張的是「不殺生戒」而卻不是「不食肉戒」,包括佛陀本身之托缽乞食亦葷素不拘,也因此南傳、藏傳並沒有素食的傳統,而唯獨漢傳佛教才有,藉此否定佛教徒吃素的必要。
素食不純然從典籍上歷史、制度等作考察,亦不是牽就於某佛教傳統的觀點,而也要從佛教的精神、思想、哲理和意境等來認識掌握。
有學者透過歷史文獻說明佛教不曾主張吃素,[1]但一如大乘起源、大乘是否為佛說以及《大智度論》是否為龍樹所作等,吾人淺見以為不只是歷史問題,而且還涉及到哲學問題。
儘管素食之「教證」不足,但「理證」卻充份支持;佛法之戒律制度及倫理規範當重於內在精神,而未必是規約的形式。
藏傳、南傳雖沒有素食的傳統,但相信仍是鼓勵素食、肯定素食的,即便時空因緣不允許、不方便,但有些道場及僧人仍有意識的減量食用。
如十四世達賴喇嘛即多次表示素食是佛教的美德,他自己也減少吃肉的頻率,甚至曾有頗長一段時間全然素食,但最後因身體需求而不得不作改變;如今除非必要才偶一食之,大幅減少吃得量和次數(一、兩星期一次)。現今在印度的藏傳佛教寺院和佛學院不少已全然實踐素食,肉食情形有別於以往。[3]
素食亦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象徵,雖然這可能起因於古代帝王(梁武帝)的功德嚮往,但至少也是一念之善與虔誠。漢傳佛教之優於其它傳統的佛教,其一就在於素食文化的建立,雖未必依於佛制,卻相當契合佛法精神,讓漢傳佛教更值得被欣賞和敬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