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0.5 Mon.
從神經重塑到業力轉化
就佛教思想而言,心意識與業力有著密切關係,意識之轉化可說即是業力之轉化(transformation of karma),如唯識學之「轉識成智」可說是以意識轉化為目標,當中涉及「轉依」(Skr. āśraya-parivṛtti或 āśraya-parāvṛtti)等概念。事實上,今日的神經科學也指出大腦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透過一定訓練大腦的神經聯結將有相對應的改變。若用神經科學的說法是「大腦重塑」(re-shape of brain),若用一般心理語彙可稱之為意識轉化(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而若用佛教的術語即為「業力轉化」或「消業」、「轉業」等。
可知,經一定禪修訓練,甚至達到佛教所說的「開悟」,既可從生理或物理層次作解釋,亦可從心理以及靈性等不同面向來理解。如此,上述所說大腦有可塑性,實則也是承認人人皆有可塑性,大腦之可塑性雖是專指身體一器官來說,但此新塑之大腦,也是改造或改變了一個人,使他的性格、氣質、行為傾向有了不同的轉變;此時人決定自身是怎麼樣的藝術品,自己可以被自己創作。
可知,心理狀態不即是大腦狀態,在大腦這個器官之外,心識還有更多非生物性的內涵。就佛教而言,一個有意義、價值和幸福的人生,不只在於了解物理層次的世界,還要透過心意識的淨化才足以達成,而且後者更為關鍵,因其涉及到苦痛的解脫;畢竟人不見得需要完備的腦神經科學的知識,才足以追求及實現人生的幸福,而是回到當下覺觀心念的起伏,便可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實存。
此把心意識問題和解脫價值與終極關懷緊密聯結,可說是佛教哲學對當今身心課題探究時,另一種進路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