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2.28 Mon.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理論 vs. 思想
理論 vs. 思想
長年來哲學為我所好,所教授的課程與撰寫的論文也是理論性偏多。但就我個人定位而言,與其說是理論性的教學與研究,更應該說是思想性的教學與研究。
理論給人不切實際,浮談無根,空口白話不接地氣的印象。但這非我探究哲學的本意,我也從不這樣看自己的學問傾向,而把理論知識當成是思想觀念的引導釐清,不只是思考的深化提昇,也是智慧的累積增長。
理論是死的,思想是活的;思想是不斷思考而得,不是透過灌輸、卻是啟發而得的。因此,與其說是在教授知識理論、研究知識理論,更應該說是引導如何思考,以為生活所用。
此就關乎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或者「般若智慧」,佛法的知見與智慧都是用來修行、指引修行的。
退一步想,如鄂蘭(Hannah Arendt) 所說「平庸之惡」或「惡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即起因於不會思考,甚而不會思考本身是一種「惡」。事實上,人世間諸多問題、種種煩惱,皆起因於不會思考,近來「哲學諮商」之所以可能,亦在於打通思想的盲點,使能豁然開朗。
有思想、會思考的人,反覺得不少實務性課程(如輔導課程)流於淺薄,不管是心理學或教育學等領域皆然。可以說,一個會思想的個人是不需要這些課程,只有哲學家去輔導他人,而未曾聽過哲學家受人輔導。
任何看扁思想性研究工夫,徒然視為紙上談兵的理論工作,恐只是自身膚淺的表徵,難以進入富麗堂皇的思想境界。
ps. 有人以空談理論抑貶我輩之思想研究,有感而發草成此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