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24 Sun.
緣起性空的慈悲
大乘佛法氣度恢宏、境界偉大,如經典中說:「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如此寬廣開闊的心量格局,究竟多少人做得到呢?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是在助人過程中帶來的創傷,雖然「事不關己」,但當助人時身歷其境、投入太深,直接或間接在苦難現場中深受衝擊,乃至「不可自拔」,猶如自己親臨苦難、遭受相同悲劇,使得身心出現問題走不出困境。
菩薩之悲心殷切,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他人苦痛,在「自他交換」中「苦人所苦」,如證嚴法師常說的「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慈濟人也因著這樣的精神,慈悲為懷濟世救人。
倘若菩薩自身難保(「泥菩薩過江」),即便「幫到忙」,卻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幫倒忙」──「救人反需人救」。也因此助人之時,亦要看自己福慧資糧如何,做好必要的準備才有菩薩行的可能。
台語諺語有云「青瞑不怕槍」,自身智慧不夠,不只難以解他人之惑、轉他人業力,反因自身福報不足,易被他人業力所轉;是故福慧資糧、福慧雙修是菩薩穩健修行的保證,否則利他過程中踉蹌跌撞,輕則退失道心,重則遍體鱗傷。
這也說明了菩薩利濟人群、普度蒼生,不離慈悲與智慧。事實上,真正的慈悲是相應著智慧而來的,不陷於「愛見悲」中、為愛見所覆,唯相應於「法緣慈」、「無緣慈」之「緣起性空」的慈悲,才是大乘佛法所重的慈悲,大乘佛法的慈悲就是「緣起性空」的慈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