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13 Wed.
高僧類型
慧皎(497年-554年)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不只自己是高僧,也為其他的高僧作傳,記載從東漢到梁初的高僧行誼,達兩、三百人之多;或者說,慧皎透過為其他高僧立傳而成就自身為高僧。
相傳之後《高僧傳》之撰寫,如唐道宣著《續高僧傳》、宋贊寧著《宋高僧傳》以及明如惺著《明高僧傳》,大致皆依慧皎《高僧傳》的體例,可見其卓越貢獻。
在慧皎《高僧傳》中,把高僧類型分為:「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十門;這十類的高僧,初步似可藉「戒、定、慧」和「慈悲」來總攝。
「興福」之慈善工作是「慈悲」的實踐,大乘佛教之「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其一即是慈悲之興福。此外,「明律」自是關乎「戒」,「習禪」則是「定」,乃至因「習禪」而引發特殊能力之「神異」、「神通」,亦也是「定」,至於虔誠修行(「苦行」)及至於為法忘軀、為法捐軀之「亡身」,亦可說是「定」的修學。
以上「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興福」可說是共世間、共外道的,佛法之不共即在於慧學;其餘五類之「譯經、誦經、解經/義解、講經/經師、唱經/唱導」可說是智慧的修學;也因為慧學重要,所以羅列最多。
解脫道的修學綱領是「戒、定、慧」,菩薩道除「戒、定、慧」外更重於「慈悲」。如是以「戒、定、慧」和「慈悲」來統攝高僧類型,當是言之成理,一切的佛門高僧不是走在解脫道、即是行於菩薩道。
即便上述難以言之成理,但至少是一種好的記憶方式,把十種高僧類型簡易地背了起來。[1]
[1] 關於僧侶之各種類型,可參藍吉富先生<傳燈的人──中國歷代僧侣的分類考察>,收於氏著《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頁133-1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